文物背后的故事丨马架子见证骡马大队进新疆

发布时间:2024-10-17 17:50:19 来源:五家渠市政府 作者:五家渠TV 阅读量:

满是油污的军大衣、漆面斑驳的军用水壶、底部生锈的搪瓷盆、纸页泛黄的笔记本……师市博物馆里的一个个老物件,记录着那段屯垦戍边艰辛岁月。

走进展馆大门,一组人物群雕映入眼帘,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画卷就此缓缓展开。


师市博物馆摆放的马架子。全媒体记者 李玉清

“马架子是放在骡马背上用来驮运货物的……”在展柜里展览着一个由木棒制成的拱形架子,俗称马架子,讲解员先是讲解了拱形架子的构造和用途,随后又讲述了它的历史背景。

随着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马架子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如今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它的名字和用途了。194910月到年底,正是放在骡马背上用来驮运货物的马架子,伴随着由六军官兵组成的、拥有2000多匹骡马的骡马大队一齐奔赴新疆。

新疆和平解放之初,人民解放军二军、六军十万大军犹如滚滚洪流挺进新疆,当时大家最关心的既不是汽车,也不是飞机,而是各师的“骡马大队”。当时的人民解放军,是一支半骡马化军队,骑兵作战和辎重运输全靠畜力。从19491010日起,人民解放军挺进新疆先行开拔的不是战斗部队,而是“骡马大队”。

六军军长罗元发在《战斗在大西北》一书中,记述了骡马大队进疆途中的艰辛:“塞北荒漠,气候变化无常。时而飞沙走石,时而骄阳似火。”在向导的指引下,一路行军还算顺利。但由于连日赶路,骡马掉膘很快,病号一天天增多。

部队常出现刚刚宿营,便刮起大风,犹如千万头雄狮在广漠的大戈壁上怒吼。风过之后,荒野里出奇的冷。出了峡东,来到黄风口,抬眼几十里都是黄沙一片。沙漠行军,走一步退半步,疏松沙砾,陷得两腿酸软无力,加上干渴,战士们觉得喉咙冒烟,气喘不止。

有时骡马刚登上一个大坡,大家准备歇歇脚,沙尘暴突袭,慌忙中战士们只能把战马赶到一个较凹的地方,骆驼围在四周,全部卧倒。眨眼间,狂风遮天盖地而来,绿豆大的沙砾满天飞舞。战士们顾不得沙石打脸,紧紧抱住马脖子,中午时分,对面却看不到人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