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四和马桥城

发布时间:2021-02-07 16:42:53 来源:兵团日报 作者:文定讴 阅读量:

六师芳草湖农场十二连的驻地叫蘑菇湖。蘑菇湖村南有个长着芨芨草的土圪垯,那里埋葬着100多年前去世的高四。

“蘑菇湖的苇子深,高四坟墓圪垯墩;

乱世年间救难民,勇猛善战成英雄。

南山搬来徐统领,联营保卫马桥城;

全城难民三千整,男女老幼无一损。

要学好人做好事,万古传流于子孙。”

高四陵墓长满青草,已经看不出修缮的痕迹,但有这首在呼图壁、芳草湖一带流传了100多年的民谣。这是口碑,也是丰碑。

今天的芳草湖农场人是兵团人。过去说兵团人由转业官兵、支边青年等构成并不全面,还应该包括历代屯垦的后代。比如,在六师的8个原地方农场里,就有不少民屯的后裔,他们同样是正宗的兵团人,他们的祖先,是土生土长的老资格“兵团人” 。

1814年在芳草湖蘑菇湖村出生的高四,本名高克武,因排行为四,故人称高四。高四祖籍甘肃镇番县(今民勤县),清代乾隆年间应募来呼图壁屯垦戍边,他是高家进疆后的第七代后裔。

高四18岁时,拜赵奎(人称“神镖赵爷”,河南人)为师习武。高四身强力壮,臂力过人,加之勤学苦练,很快学会了师傅的袖镖、手锤、大刀、长矛和拳脚等武艺,成为赵奎的得意门徒。

赵奎去世后,高四继承师业,开始他劫富济贫的“贩马”生涯,成为芳草湖地区闻名遐迩的绿林好汉。

高四的马厩里,常有膘肥体壮的骏骑。他虽爱马如命,但并不吝啬,乡邻倘有丢马者,只要找到高四,说句“劳四爷大驾”的客气话,高四即刻令手下寻找。如若寻无着落,就从自己的马厩里挑良马相送。

同治三年(1864年),乌鲁木齐地区战乱迭起,并波及呼图壁一带,这使高四深感不安。他首先想到,只有拿起刀枪,才能保卫家园。于是,以手下人为骨干,组织芳草湖农民,联合乡约王宾、张文升等率领的呼图壁县城周围农民和张德远率领的商人组成民团,耕战自卫。他还邀集昌吉榆树沟一带的难民聚于芳草湖,组成一支庞大的民众力量。

阿古柏的帮凶侵占呼图壁县城后,开始到芳草湖一带烧杀抢掠。同治四年(1865年),高四率领民团撤至呼图壁河与洛克伦两河交汇的沙漠边缘。他知道,敌人的马蹄可以在乡村的土地上横行,但难以在沙漠中奔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个与敌人周旋的好地方。

这个高四,像今天的兵团人一样,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在既无国家拨款,又无开发商投资的情况下,组织民团开荒种地,并筑起了一座能够容纳3000人的城池,其规模相当于今天的一个小型团场。也可以说,高四就是马桥农场(今六师一○六团)的第一任“团长”,可惜他的开发一代而终,清廷收复新疆后,他又率“垦民”搬回芳草湖去了,只给今天的一○六团留下一座可供旅游开发的马桥故城。

这个高四,很有智慧。他所选城址在北沙窝边缘,这里长满梭梭、红柳和胡杨。城墙跨河两岸而筑,一条巨龙般的河流,弯弯曲曲穿城而过,应了古人“祥龙驮城”之意。为防河水冲刷,先用大量梭梭压筑起坚固的河堤,然后再筑城墙,所以,该城又名“梭梭城”。城外有护城河,战时盈满河水,平时行走吊桥。因吊桥每次只能供一人一骑通过,取名“马桥”,“马桥城”也因此而得名。

为了解决众人吃饭问题,高四率领健壮的中青年,到附近庄子寻取难民没有来得及带走的粮食、种子、农具,开荒种地,自给自足。青黄不接的时候,就挖野菜、打野味充饥。在当时,耕种、练兵、抗敌,是马桥城的主旋律。

这个高四,没有什么文化,但他在耕战之隙,还建立义学堂,免费供民团子弟和难民的小孩读书。虽说读的也仅仅是《四书》《五经》《三字经》《百家姓》,但也算义务教育。当年在马桥义学堂读过书的张祥泰和潘生连,光绪年间到兰州还分别考上举人和监生。他也爱听芳草湖地区的迷糊戏,当地著名的迷糊戏艺人狄发富在他的民团做了武教头。

这个高四,不仅武艺高强、重视文化,而且也善谋略。

那次,阿古柏派重兵围攻马桥城。高四下令收起吊桥,奋起迎敌。城内民众,送饭送水,倾力相助。阿古柏军多次攻城不下,只好撤兵数里,在胡杨林深处隐藏起来,等候时机。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高四派探子出城看个究竟,才知道阿古柏军想“引蛇出洞”。高四将计就计,一面派人从东门出发,分南北两路人马包抄阿古柏军后路,一面令武教头狄发富在城墙上摆开阵势大唱迷糊戏。歌声随着风声传入阿古柏军大营,敌军不知其意,也派探子前来探听虚实。只见城墙上艺人吹拉弹唱,士兵饮酒猜拳,一派纵情娱乐的景象。探子回报,阿古柏军头领大喜。此刻,鱼肚白已隐现东方天际,敌军头领认为攻城时机已到,立即起兵冲来。当敌军临近城墙,高四命令早已准备好的士兵万箭齐发。这时,断后的兵马也及时赶到预定地点。高四带兵冲出西门,两股人马前后夹击,一举击败了围城多日的阿古柏军。

高四也深知,团结力量大。他与相邻的绥来(玛纳斯)民团首领赵兴体取得联系,互通情报,协同作战;他与迪化南山民团首领徐学功取得联络,结成友军。

同治八年(1869年)七月,徐学功收复景化城。坚守月余,因孤军无援,撤至马桥,与高四会师。合军后的马桥民团人多势众,兵强马壮。高四敬重徐学功的为人,更佩服他的胆略和武艺;徐学功也赏识高四的豪爽坦率,更喜欢他的勇猛强悍,两人一见如故。由于徐、高同心协力,民团屡战屡胜。徐学功、高四的民团在北疆一带声威大振。于是,逃难的、入民团的、慕名报效的百姓,络绎不绝地来到马桥。马桥成了抗击外敌的英雄好汉荟萃之地。这个时期徐学功手下的高四、何四海、李万义、潘强仁、张国安、李长寿、徐大旗、杨纪成,号称“八宝罗汉”。

同治十年(1871年)四月,徐学功挥师乌鲁木齐,拟擒投降阿古柏的回民军叛徒马仲。正在这时,高四突然获悉乌鲁木齐及其附近的粮草已被阿古柏军焚烧一空,昌吉县城和古牧地(今米泉)城中均无粮草。情急之下,他立即组织由30多头牛组成的畜驮大队,亲自带领6个门徒,日夜兼程押送粮草至前线。当运粮队行至乌鲁木齐地窝堡时,遇上十几个强盗劫路,高四眼疾手快,乘敌不备,先把两个打方旗的砍下马来,余众见高四甚是厉害,作鸟兽散。

经过数载浴血奋战,高四与徐学功结下了深厚情谊。徐学功在北疆抗击阿古柏之战中屡立战功,在他的军功章上,有高四和芳草湖人的一半。

光绪三年(1877年)十一月,清军收复新疆,战乱平定,高四还未来得及摆宴庆功,就因积劳成疾,一病不起,与世长辞。死后,葬于马桥。宣统二年(1909年),高四子孙将其遗骨迁回蘑菇湖,葬在村南高圪垯梁上。自此而后,每逢清明节,芳草湖一带的人们就要到高四坟前添上几锨土,烧几张纸,略表敬仰与怀念。

这就是200余年前在芳草湖出生的一位“兵团人”,面对外敌的生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