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新闻  >   师市新闻

兵地联动解民忧,骆驼“用餐”化干戈!

  • 发布时间:2025-10-23 15:53
  • 浏览次数:
  • 来源:司法局
  • 字体: [ ] [ ] [ ]
  • 分享:

(通讯员 王少龙 王兆鑫)牧民骆驼误入庄稼地,当辛勤的劳作面临损失,一场看似常见的纠纷,却因“损失难定”与“互不相让”陷入僵局。然而,在兵地各部门的携手努力下,一场历时五天的温情调解,不仅成功化解了矛盾,更奏响了一曲民族团结、兵地融合的动人乐章。

近日,在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柏杨河乡梧桐村与第六师102团梧桐镇交界处,102团八连的职工老刘看着自家被啃食得一片狼藉的油葵庄稼地,又急又气。几十峰来自隔壁地方乡镇牧民的骆驼,成了这片“战场”的“不速之客”。

老刘的情绪激动来到102团综治中心说道:“我辛辛苦苦大半年,就指望这些收成,这下可怎么办?”。

综治中心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立即联系到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柏杨河乡梧桐村,了解到啃食老刘家庄稼地的骆驼主人是哈萨克族牧民阿某,经过几番联系找到阿某,阿某激动的说到:“骆驼偶有走失在所难免,吃你那点庄稼能损失多少?损失也不能全凭你说。”双方各执一词,矛盾一度针尖对麦芒。测算损失,成了化解纠纷的第一道“拦路虎”。庄稼尚在生长期,最终产值如何量化?投入的成本与预期的收益如何衡量?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简单的调解难以进行。

得知这一情况后,102团综治中心积极与米东区柏杨河乡沟通,迅速启动兵地联动调解机制。一支由兵地联合调解工作组火速成立,并立即奔赴现场。一场历时五天,融合了法、理、情的“拉锯式”调解就此展开。

首先,兵地联合调解组及时稳住双方当时人情绪,隔离“火源”。 工作组兵分两路,分别倾听老刘和阿某的心声,让他们把心里的“苦水”倒出来,先给激动的情绪“降温”。

其次调解组实地勘验,固定证据。调解工作组带着双方一起下到地里,一寸一寸地查看受损情况,拍照、录像、记录,不放过任何细节,为后续评估打下基础。

再次,调解组引入“外脑”,科学定损。工作组专门请来了团场的农业技术员和乡镇的畜牧干部。这些“田秀才”“土专家”现场“会诊”,结合作物长势、当地平均产量、市场价格等因素,反复测算,力求拿出一套让双方都能接受的、相对科学公允的损失评估方案。

紧接着,调解组通过背对背沟通,融化坚冰。带着初步方案,兵地干部再次分头行动。他们既是“翻译官”,翻译着政策与语言;更是“连心桥”,连接起双方的理解与信任。对老刘,肯定其付出,引导其理解牧区生产实际;对阿某,明确其责任,也帮助其认识科学评估的公正性。“我们都是兄弟姐妹,有事好商量”,成了调解中最常听到的暖心话。

最后,职工老刘和牧民阿某面对面握手,达成赔偿协议。 在兵地联合调解工作组的主持下,气氛终于从紧张走向缓和。基于科学的评估和互谅互让的态度,老刘和阿某最终就赔偿金额达成一致。签字、握手,笑容重新回到了两位当事人的脸上。阿某承诺将加强对牲畜的看管,老刘也接受了道歉和赔偿。

这起纠纷的成功调解,是兵地“一盘棋”、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生动缩影。它告诉我们:办法总比困难多:面对“损失测算难”这类棘手问题,兵地联手引入专业力量,用智慧和耐心找到了破解之钥;团结就是力量:兵团与地方基层组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真情能融千尺冰:几天的奔波与沟通,融化的不仅是纠纷的坚冰,更深厚了各族群众之间的手足情谊。

这次成功的调解,不仅解决了一桩个案,更树立了一个榜样。在天山南北,正是这无数个兵地携手、民族团结的暖心故事,共同筑起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坚实基础,描绘着新时代新疆最美丽的画卷。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