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660600/2011-000003 发布机构 六师五家渠市
文号 公开日期 2011-04-28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农六师五家渠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1-04-28 10:04:28 来源:统计局 作者:系统管理员 编辑:系统管理员 阅读量: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五家渠市

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 计 公 报

2011年4月

 


2010年,全师各族人民在师市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不移地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始终把调结构、促发展、上水平紧密结合起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成绩。

一、综 

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经兵团统计局评审核定,全师实现生产总值97.50亿元,比上年增长21.6%(按2005年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24亿元,增长9.0%;第二产业增加值34.85亿元,增长46.1%,其中工业增加值24.53亿元,增长37.1%;第三产业增加值29.41亿元,增长12.8%。三次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分别为14.5%、65.2%、20.3%。在21.6%的增速中,一产业拉动3.1个百分点;二产业拉动14.1个百分点;三产业拉动4.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之比分别由上年33.9∶31.7∶34.4的调整为34.1∶35.7∶30.2。人均生产总值31462元,增长20.0%。


  

年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44亿元,增长9.2%;第二产业增加值14.81亿元,增长27%,其中工业增加值10.58亿元,增长17.9%;第三产业增加值15.02亿元,增长14.3%。三次产业结构比:52.1∶23.8∶24.1。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3.6%,其中:服务业价格上涨1.41%。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0%。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24.6%。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7.62%。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4.6%。

二、农 

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66.88亿元,比上年增长5.6%,其中:农业产值48.64亿元,增长5.9%;林业产值0.50亿元,增长48.1 %;牧业产值12.51亿元,下降0.8%;渔业产值0.21亿元,下降19.2 %;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5.02亿元,增长15.4 %。实现农业增加值33.24亿元,增长9.0%。

全师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140.62千公顷(210.93万亩),比上年增长6.5%,其中:粮食播种面积54.61千公顷(81.92万亩),增长10.4%;棉花播种面积52.17千公顷(78.25万亩),增长27.5%;油料播种面积7.58千公顷(11.37万亩),下降8.2%;甜菜播种面积0.87千公顷(1.3万亩),增长18.2%;工业用西红柿播种面积12.25千公顷(18.37万亩),下降22.2%。全师粮食总产47.37万吨,增长20.0%,其中:小麦23.90万吨,下降7.0%,玉米22.06万吨,增长93.8%,大麦0.38万吨,下降47.9%;棉花总产10.58万吨,增长23.6%;油料总产2.51万吨,增长6.5%;甜菜总产6.66万吨,增长3.7%;工业用西红柿总产111.10万吨,下降35.6%。

表1           主要农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比上年

增减%

 

万吨

47.37

20.0

#小 

万吨

23.90

-7.0

 

万吨

22.06

93.8

 

万吨

0.38

-47.9

 

万吨

2.51

6.5

向日葵籽

万吨

2.27

2.27

 

万吨

10.58

23.6

 

万吨

6.66

3.7

 

万吨

127.45

-33.5

  #工业用西红柿

万吨

111.10

-35.6

水 果

万吨

3.68

10.8

#葡 

万吨

3.66

10.9

图2

全师当年人工造林面积3.54千公顷(5.31万亩),下降24.1%,水果生产保持增长,水果总产量3.68万吨,增长10.8%,其中:葡萄总产量3.66万吨,增长10.9%。

全师年末牲畜存栏头数93.70万头(只),增长2.7%。全年肉类总产量6.00万吨,增长20.8%;羊毛产量0.18万吨,增长1.3%;牛奶产量2.35万吨,增长15.5%;禽蛋产量0.52万吨,增长27.0%。

表2          畜牧业生产情况

  

计 量

单 位

绝对数

比上年

增长%

年末牲畜存栏头数

#牛

年末牲畜出栏头数

#牛

肉类总产量

羊毛产量

禽蛋产量

牛奶产量

万头()

万头

万只

万头

万头()

万头

万只

万头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93.70

4.22

61.53

24.5

134.95

4.09

87.45

43.24

7.00

0.18

0.52

2.35

2.7

8.8

-1.2

19.7

16.5

27.0

13.7

21.5

20.8

1.3

27.0

15.5

水产品产量2213吨,下降9.4%。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55.62万千瓦,增长12.9%,拥有大中型拖拉机4845台,增长23.0%;小型拖拉机8760台,下降9.6%;各类大小机引农具1.85万部,下降2.3%。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5961吨,增长2.8%;化肥施用量(折纯量)4.47万吨,增长2.9%;农用柴油使用量2.01万吨,增长6.4%;农药使用量(实物量)1169吨,下降2.9%;农场用电量56445万千瓦小时,增长6.6%。年末有效灌溉面积159.3千公顷(238.93万亩)。节水灌溉面积74千公顷(111.04万亩)。年末拥有水库20座,总库容2.3亿立方米。水利工程供水量11.47亿立方米。

农作物受灾面积35.69千公顷(53.54万亩),增长272.8%,占总播种面积的25.4%。牲畜因灾死亡头数0.63万头(只),增长4.25倍。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8.38亿元,比上年增长52.7%(可比价)。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从经济类型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4.42亿元,增长15.2%;其他及个体经济63.97亿元,增长74.4%,其中:个体经济16.79亿元,增长9.5%。从轻重工业分,轻工业产值39.2亿元,增长29.6%;重工业产值49.18亿元,增长78.0%。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2.1%,增长13.6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4.53亿元,比上年增长37.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增加值  7.73 亿元,增长1.2 %;其他及个体工业增加值16.8亿元,增长63.11 %。全师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4.41亿元,增长116.9%,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67亿元,增长82.2%。

表3       工业总产值主要分类情况

   

计量

单位

总产值

比上年

增长%

工业总产值

#轻工业

重工业

#国有及国有控股

#其他及个体经济

#个体经济

亿

亿

亿

亿

亿

亿

88.38

39.20

49.18

24.41

63.97

16.79

52.7

29.6

78.0

15.2

74.4

9.5

2010年主要产品产量完成情况:原煤204万吨,比上年增长26.7%;焦炭59.6万吨,增长8.2%;棉纱1.13万吨,增长85.2%;小麦粉7.09万吨,增长26.6%;食用植物油4.2万吨,下降19.1%;西红柿酱9.9万吨,下降36.1%;农用水泵3346台,下降0.48%;塑料制品5.5万吨,增长76.3%;机制纸及纸板7.07万吨,增长7.3%;红砖41750万块,增长58.2%;味精2.08万吨,增长33.3%;葡萄酒2.4万吨。

表4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单位

 

比上年

增长%

原煤

焦炭

棉纱

小麦粉

食用植物油

西红柿酱

塑料制品

机制纸及纸板

红砖

味精

葡萄酒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块

万吨

万吨

204

59.6

1.13

7.09

4.2

9.9

5.5

7.07

41750

2.08

2.4

26.7

8.2

85.2

26.6

-19.1

-36.1

76.3

7.3

58.2

33.3%

 

图3

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0.32亿元,比上年增长73.5%。建筑企业自行完成施工产值40.25亿元,增长95%;竣工产值32.54亿元,增长65.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98.54万平方米,增加42.7%;房屋竣工面积147.23万平方米,增加83.3%;全员劳动生产率207897元/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10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2.2亿元,比上年增长120.8%。其中:房地产投资11.39亿元,增长73.8%。在投资总额中:国有经济26.79亿元,增长10.8%,占26.3%;私营及个体经济38.61亿元,增长333.8%,占37.7%;其他经济36.83亿元,增长178.6%,占36.0%。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建设资金总额100.95亿元,本年资金来源99.62亿元。本年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内资金55.7亿元,国内贷款4.01亿元,自筹资金79.63亿元,其他资金10.41亿元。在自筹资金中,企事业单位自有资金74.51亿元,增长426.2%。

投资按用途分:生产性投资83.39亿元,增长134.5%,占总投资的81.6%,比重比上年上升4.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建设投资71.04亿元,增长278.5%,占生产性投资的85.2%。非生产性建设投资18.84亿元,增长75.6%,占总投资额的18.4%。其中,住宅建设投资10.97亿元,增长84.7%,占非生产性投资的58.2%。

图4

投资结构及占投资比重:第一产业投资5.16亿元,比上年下降8.6%;第二产业投资71.04亿元,增长278.3%;第三产业投资26.02亿元,增长19.0%。三项产业比重由上年的12.2∶40.6∶47.2调整为5.0∶69.5∶25.5;二产投资比重提高了28.9个百分点。

表5

  2010年分行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2010

增长%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

1022272

120.8

#农、林、牧、渔业

51646

-8.6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13482

-47.6

 制造业

430355

231.6

   农副食品加工业

35687

1448.2

食品制造业

11462

-77.3

饮料制造业

12800

617.9

续表

   

2010

增长%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31448

604.6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28273

-24.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90446

1920.2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99599

1032.3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

266543

728.4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68649

-21.3

房地产业

113869

73.8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

56965

42.7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

143

-95.2

教育

11244

113.2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719

-73.2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5425

0.8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393

-84.4

固定资产投资成果进一步增加,全年新增固定资产58.14亿元,同比增长81.9%。主要新增生产能力有:焦炭70万吨,石墨及碳素制品30万吨,电解铝20万吨,氮肥21.5万吨,大中型拖拉机244台,手扶拖拉机140台,造林2800公顷(4.2万亩),畜禽生产用房2.12万平方米,水泥晒场3.21万平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33万公顷(19.95万亩),其中喷灌面积1.31万公顷(19.65万亩),渠道防渗78公里,新建、扩建、改建公路327公里,住房砖木结构及其以上的36.55万平方米,汽车302辆,中学、小学席位1796个。各类学校1796个学生席位,1.29万平方米。

五、公路运输业

完成公路运输增加值3.75亿元,比上年增长22.8 %。各类公路运输工具完成旅客周转量127554万人公里,增长5%;完成货物周转量152007万吨公里,增长35.1%。全部客货周转量164762万吨公里,增长32.1%。其中,个体运输总周转量为126209万吨公里,增长15.8%,占全师总周转量的76.6%。

表6            运输业完成情况

   

比上年

增长%

客运量

#个体客运量

旅客周转量

#个体旅客周转量

货运量

#个体货运量

货物周转量

个体货物周转量

营运收入

#个体营运收入

万人公里

万人公里

万吨公里

万吨公里

2121

1569

127554

92020

1904.7

1771.7

152007

117007

89980.4

73091.4

3.5

3.1

5.0

21.1

36.3

42.5

35.1

15.4

30.7

11.5

全师拥有各类汽车12567辆,增长16.4%,其中:载客汽车4220辆,增长37.5%;载货汽车3368辆,增长22.6%,农用运输车4790辆,下降0.5%;其他汽车189辆,减少14.5%。在全部汽车中,私人汽车11481辆,增长16.5%,占师市汽车总量的91.4%,其中:私人载客汽车3260辆,增长44.6%;载货汽车3266辆,增长23.6%;农用运输车4783辆,下降0.5%;其他172辆,增长16.2%。

六、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

全社会商品销售总额55.96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90亿元,增长16.6%(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6.9%)。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总额22.36亿元,增长15.8%;餐饮业及餐饮零售额5.54亿元,增长19.9%。按销售地区划分,城市的消费品零售额19.88亿元,增长17.9%;农场的消费品零售额8.02亿元,增长13.5%。实现批发零售贸易业增加值7.56亿元,增长2.4%。

表7    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完成情况

  

计量

单位

比上年

增长%

社会商品销售总额

#限额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城镇

  农场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餐饮业及餐饮另售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元

55.96

19.18

27.90

19.88

8.02

22.36

5.54

10.4

-6.6

16.6

17.9

13.5

15.8

19.9

七、对外贸易、招商引资和旅游

进出口贸易总额3.14亿美元(海关口岸数),比上年增长22.0 %,其中,进口总额 0.01亿美元,下降71.3%;出口3.14亿美元,增长23.3 %。

招商引资实施项目总数107个(包括续建项目),合同总投资额298.7亿元,实际到位资金41亿元,其中:五家渠市完成合同项目26个,合同总投资额248.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8.6亿元。在实际到位资金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占总到位资金的2.3%、92.6%、5.1%。

全年接待旅游人数49.6万人次。全师拥有三星级宾馆1家,二星级宾馆5家,一星级宾馆1家。师旅游综合收入9018万元,增长43.14%

八、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

年末金融业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5.69亿元,比上年下降18.9%。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8.49亿元,下降13.7%,占33.2%。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3.40亿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短期贷款30.26亿元,占56.67%。中长期贷款23.14亿元,占43.33%。

全年保险公司实现保险业务收入2.72亿元,增长32.0%。其中:财产险业务收入2.15亿元(其中农业险业务收入1.35亿元),占79.0%;人身险业务收入0.57亿元,占20.9%。各类保险赔款给付金额1.54亿元,赔(给)付率56.6%。

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85亿元,增长19.2%。

全年房地产企业17家,房屋销售面积31.6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3%;实现销售收入7.04亿元,增长30.6%。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共承担国家和兵团各类科技项目31项,其中:国家项目5项、兵团项目26项,争取国家和兵团科技项目经费601.5万元。师下达各类科技项目50项,配套科技经费355万元;全年组织验收(鉴定)科技项目12项(其中鉴定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兵团科技进步奖4项,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参加兵团第八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共获奖项49项。

年末,全师拥有中等职业学校1个,教职工88人,比上年增长22.2%;在校学生1889人,增长1.0%,新招生706人,增长0.8%;毕业生611人,增长22.7%。普通中学28所,有教职工1897人,增长1.9%。高中在校学生6698人,下降8.2%,招生2433人,下降2.9%;毕业学生2383人,增长11.5%。普通初中在校学生12436人,下降5.6%,招生4147人, 增长11.5%;毕业学生3776人,减少2.2%。普通小学18所,教学点4个,有教职工1732人,下降1.3%;在校学生21874人,减少7.4%,招生3954人,减少12.6 %;毕业学生4103人,减少0.7%。幼儿园20所,有教职工293人,增长9.7%;在园幼儿4835人,增长11.1%,入园幼儿2235人,增长12.5%;毕业学生1753人,增长47.4%。

表8     2010年各级各类学校基本情况

(单位:所、人)

 

在校

生数

 

教职

工数

 

毕业

生数

#

招生

#专任

教师

中等职业学校数

普通中学

 

幼儿园

1

28

18

20

1889

19134

21874

4835

706

6580

3954

2235

88

1897

1732

293

66

1527

1499

199

611

6159

4103

1753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外宣工作  全年在省级以上刊稿2488篇(条),其中报刊稿件1387篇,广播电视播发新闻1007条,其中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稿件18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稿件1条。在省级以上网络刊稿1200余条。

文化工作  组织了第九届文化艺术节、第五届电影节,继续开展 “我唱五家渠—‘红歌’大合唱比赛”、“我说五家渠—主题教育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我拍五家渠——摄影书画比赛”;举办了五家渠市红歌大合唱;开展“百首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组织业余合唱团代表兵团参加国家文化部在重庆举办的全国红歌大赛,荣获“中华黄河杯奖”;组织师“非遗”项目参加了由文化部在山东济南举办的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为博览会制作和展示了专题片7部。哈萨克毡绣《羊角花对花簪》获银奖;组织参加全国第二届暨新疆第六届少儿舞蹈大赛,3个节目获一等奖;组织参加全国第二届暨新疆第五届老中青服饰舞蹈比赛,获二等奖;组织参加自治区文联、音协主办的“感恩祖国 歌唱和谐新疆”第二届音乐大赛,获金奖1个、银奖4个、铜奖4个,五家渠市文化局获优秀组织贡献奖。五家渠市广场文化艺术节获全国第十五届项目类“群星奖”,尹慧莲荣获第十五届“群文之星”。 师市党委宣传部选送的作品《让生命永远唱歌》获兵团第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与北京中视精典合作拍摄了20集电视连续剧《兵团往事》。编辑了《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汇编》、眉户戏、曲子戏曲谱集,建了师非遗展示中心等。

精神文明建设  开展了“迎世博 迎亚运 讲文明 树新风”系列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了“三讲一树”主题活动;广泛开展了“我评议 我推荐身边好人”活动;广泛开展文明礼仪普及教育活动;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举办了“五家渠市第五届师市青少年文化艺术节”活动;开展了“低碳家庭 时尚生活”主题活动。奇台农场一一○社区被推荐到中央文明办组织编写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典型经验评析》一书。奇台农场一○八社区二连被评为“兵团文明生态小康连队”。五家渠一小牛雨溕同学获得了“兵团十佳美德少年”光荣称号。

卫生事业  全师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05家,其中:师级医疗机构3家;团场(矿)医院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6家;连队卫生室214家;厂矿卫生室29家;门诊7家;民营医院2家;个体医疗机构94家;师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家;团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4家。拥有医疗卫生人员2331人,其中:师级医疗机构785人;团级医疗机构813人;社区卫生机构(含分场卫生所)314人;连队卫生员214人;厂矿学校卫生所50人;预防保健机构125人。共有床位1655张。其中:师级840张,团场(矿)745张,民营医院70张。拥有执业(助理)医师850人(不含疾控机构),注册护士1062人。

体育事业  举办了第二届环五家渠市自行车公路赛,农六师五家渠市第七届中学生运动会,组织代表队参加兵团第七届青少年运动会,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组队参加了2010年兵团青少年“阳光体育”夏令营活动,获得奖牌数及团体总分名列第一。组织了五家渠市第二届篮球比赛、第三届羽毛球邀请赛、万人长跑比赛等。

十一、人口就业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年末,全师总人口31.07万人,其中:男性16.37万人,占52.7%;女性14.70万人,占47.3%。全部人口中,汉族28.41万人,占91.5%;少数民族2.66万人,占8.5%。农业人口16.14万人,占51.9%;一年内流动人口1.61万人,占5.2%。农牧团场人口25.7万人,占总人口82.7%,其中:居住在团场团部人口8.70万人,占团场人口的33.8%。年底总户数11.79万户,户均2.64人,农牧团场户数9.38万户,占79.5%,其中:农业户9.05万户,占98.80%;牧业户0.11万户,占1.20%。全师出生2019人,出生率为6.4‰;死亡人口1771人,死亡率5.6‰;人口自然增长率0.8‰。

全社会从业人数11.38万人,比上年增长7%。其中:第一产业5.71万人,下降1.1%,占50.29%;第二产业1.94万人,增长32%,占17.1%;第三产业3.72万人,增长10.1%,占32.7%。其中:单位从业人员6.05万人,增长2%,占53.2%;私营及个体从业人员3.9万人,增长25.2%,占34.4%。其他从业人员(含纯效益单位人员)1.41万人,下降10.1%,占12.4%。年末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3629人,离开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生活费631万元。在年底全社会从业人数中,农牧团场从业人数8.99万人,增长2.1%占从业人员总数的79.1%。

全师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58752.1万元,增长3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6.7%。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性收入24868元,增长29.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74元,比上年增长15.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8%。团场农牧工人均纯收入9026元,增长15.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

全师在岗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9.4万人,全师参加失业保险人数6.6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3.97万人,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9.71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6.57万人;参加生育保险6.78万人。

全年实现就业再就业0.64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0.32万人,新增劳动力就业0.30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1%。

全年受理劳动保障监察投诉案件213件,结案例13件,结案率100%;受理行政复议案件0件,结案率0%;处理劳动争议案件317件,其中,劳动争议仲裁受理85件,结案85起,结案率100%。

十二、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

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继续保持90%以上;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开辟审批绿色通道,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执行率均得到提高。国家、兵团、师审批新建项目192个,完成54项新、改、扩建项目的环境保护验收。

初步统计,师全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533.40万吨。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2011.00吨(含中基公司);氨氮排放量186.68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294.79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5.60吨;工业烟尘排放量820.65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9.98万吨;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0.46万吨;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9.53万吨;综合利用率95%。

师市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1起,死亡1人,同比事故发生起数不变。死亡人数下降85.7%。占兵团下达指标的1/7。发生火灾事故30起,无人员伤亡,同比增长2起,同比事故起数上升7.1%。按行业划分:农业中的农业服务业死亡事故0起,死亡0人。

十三、五家渠市

五家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

综合  全年完成市生产总值 51.05亿元,比上年增长22.8%,第一产业增加值6.29亿元,增长8.0%,第二产业增加值25.92亿元,增长33.4%,其中工业增加值19.02亿元,增长32.6%,建筑6.9亿元,增长36.0%;第三产业增加值18.84亿元,增长15.1%。三次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分别为:4.5%、 68.5%、27.0%。在22.8%的增速中,第一产业拉动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拉动15.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拉动6.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之比分别为12.3∶50.8∶36.9。市人均生产总值53067元,增长21.4%。

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83亿元,比上年增长5.4%,其中:农业产值7.20亿元,增长5.9%;林业产值0.03亿元,增长17.1%;畜牧业产值4.38亿元,增长1.2%;渔业产值0.15亿元,下降0.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07亿元,增长17.4%。全年实现农林牧渔增加值6.29亿元,增长8.0%。全年农作物种植面积20.53千公顷(30.8万亩),增长14.5%。其中:粮食种植面积7.29千公顷(10.94万亩),增长6.3%;棉花种植面积5.3千公顷(7.95万亩),增长3.5%;蔬菜种植面积4.96千公顷(7.44万亩),增长2.7%。全年粮食产量4.28万吨,下降1.2%;棉花产量0.94万吨,增长59.2%;蔬菜产量38.55万吨,下降15.3%。水果产量0.71万吨,增长107.4%。牲畜存栏14.82万头(只),增长5.3%;肉类总产量1.93万吨,增长21.1%;牛奶产量1.27万吨,增长16.4%;禽蛋产量0.12万吨,增长3.5%,水产品产量0.16万吨,增长17.4%。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6.87万千瓦,增长4.7%;小型拖拉机178台,下降39.7%。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6951吨,比上年增长3.8%,农场用电量9360万千瓦小时,下降2.1%。全年有效灌溉面积27.15千公顷(40.73万亩),比上年增长15.1%。

工业  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9.6亿元,比上年增长36.8%(可比价),其中:轻工业产值25.2亿元,增长17.2%;重工业产值34.4亿元,增长146.5%,在总产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产值14.9亿元,下降23.0%;私营及其他工业产值44.7亿元,增长87.4%,其中:个体工业产值10.5亿元,增长9.4%。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9.02亿元,增长32.6 %。五家渠工业园区实现产值32.89亿元,增长142.4%,增加值 6.96 亿元,增长63.1%。入住企业60家,行成生产能力32家,当年开工建设企业5家。

建筑  全年实现建筑施工产值28.67亿元,增长85.1%。实现建筑业增加值6.9亿元,增长36.0%。完成施工面积20.93万平方米,增长14.2%。

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53亿元,增长106.3%。其中,第一产业0.99亿元,下降38.5%;第二产业51.47亿元,增长246.4%;第三产业14.06亿元,下降10.8%。三次产业投资之比为1.5∶77.4∶21.1。在投资总额中:国有经济11.31亿元,下降23.5%;私营及个体经济29.35亿元,增长272.2%;其他经济29.28亿元,增长178.9%。

交通  全年实现仓储运输及邮政业增加值2.28亿元,增长24.2%。完成客运量1596万人,增长4.4%,旅客周转量99907万人公里,增长1.1%;货运量1132.2万吨,增长39%,货物周转量63396万吨,增长11.45%。

贸易  全社会商品销售总额35.07亿元,增长12.5%,实现批发零售业增加值 4.74 亿元,增长9.0%。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亿元,增长16.1%(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6.4%)。进出口贸易总额3.14亿美元(海关口岸数),增长22.0 %。

金融  全市各项存款金额55.69亿元,增长16.5%,其中:企业存款18.50亿元,增长18.1%。各项贷款余额53.40亿元,比上年增长37.9%,其中:短期贷款30.26亿元,增长35.8%,占56.7%;中长期贷款23.14亿元,增长40.7%,占43.3%。

财政  五家渠市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36亿元,增长55.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29亿元,增长52.8%;各项税收2.16万元,增长49.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支出2.94亿元,增长43.6 %。

房地产  房地产企业15家,实现房屋销售面积21.10万平方米,下降22.9%,房屋销售额5.3亿元,增长3.9%。

教育  全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所,全年招收本专科生843人。在校学生3397人,毕业生1005人,教职工人数318人,其中专职教师208人。年末,全师拥有中等职业学校1个,教职工88人,在校学生1889人,其中,新招生706人,毕业生611人。普通中学6所,在校学生8484人。小学校6所,在校学生7621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毕业升入普通中学升学率75.8%。幼儿园10所,在园人数2079人。

卫生  五家渠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06所。其中:二级医院1所,一级医院3所,民营医院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6所,个体医疗机构28个,连队卫生室41个,学校及厂矿卫生室16个,门诊4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4个。执业(助理)医师320人(不含疾控机构),注册护士324人。

人口就业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全市年末总人口9.66万人,增长0.8%,其中,男性5.01万人,占总人口的51.86%;女性4.65万人,占总人口48.1%。人口出生率4.9‰,人口死亡率5.5‰,人口自然增长-0.6‰。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3.6万人,增长2.8%,其中:第一产业0.88万人,占年末从业人员的24.4%;第二产业0.81万人,占23.0%;第三产业1.91万人,占52.6%。在全社会从业人员中,私营及个体从业人员1.61万人,占44.7%。在岗职工年末人数1.93万人,增长4.8%,在岗职工平均货币工资26036元,增长27.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74元,比上年增长15.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8%。团场农牧工人均纯收入9026元,增长15.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

五家渠市在岗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3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2万人;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3.86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2.12万人;参加生育保险2.16万人。

环境  五家渠市(含101团、102团、103团)全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268.81万吨。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1142.90吨(含中基公司);氨氮排放量131.36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184.73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5.60吨;工业烟尘排放量191.22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90万吨;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0.12万吨;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1.78万吨;综合利用率94%。

 

说 明:

1、公报中师市生产总值、增加值、农业、工业、建筑产值总值均按当年价计算,生产总值、增加值增长速度按2005年可比价格指数计算,农业总产值增速按2005年可比价计算,工业总产值增速按工业品价格指数计算。

2、公报中师市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速、在岗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团场农牧工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兵团评审数。

3、五家渠市农业、工业、建筑业总产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2005年可比价计算。

4、进出口贸易总额是海关数。

5、公报中数据如有误,以《2011年农六师五家渠市统计年鉴》数据为准。


 

回眸成就  展望未来

——农六师五家渠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及“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分析

 


“十一五”是农六师五家渠市(以下简称师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时期之一。在自治区、兵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师市各级党政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疆及兵团工作的一系列指示,团结拼搏,克服种种困难,不断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一定成果,综合实力逐步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初显成效,工业拉动作用明显,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扩大,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职工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维稳固边能力得到加强。面向未来,在新的起点上师市将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转型发展为核心,积极谋划“十二五”规划,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一、师市“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眸

“十一五”时期,师市紧紧围绕“富民强师市”目标,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任务。

(一)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师市以重大项目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为抓手,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促进了经济发展。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97.5亿元,年均增长17.3%,增速比“十五”时期加快了6.4个百分点,经济总量较2005年翻1.5番,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1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24亿元,年均增长7%;第二产业增加值34.85亿元,年均增长38.6%(其中:工业增加值24.53亿元,年均增长37.3%;建筑业增加值10.32亿元,年均增长42%);第三产业增加值29.41亿元,年均增长15.5%。人均生产总值31462元,年均增长16.1%,完成规划目标的123.4%。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十五”末的50∶16∶34调整为32∶36∶32。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全社会累计完成投资212亿元,年均增长49.5%,完成规划目标的176.7%,五家渠市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3.2亿元,年均增长42%,完成规划目标的185%。

(二)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五年来,师市着眼提高职工群众的现代文明生活水平,大力推进城镇化,不断增强城镇综合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初步建成了以五家渠市为中心、东西线垦区为两翼的城镇体系,城镇建设快速推进,城镇人口不断聚集,城镇化率达到46%。五家渠城市建设迈出重要步伐,知名度大幅提升,建成区面积由建市初的6.8平方公里扩大到14.1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十五”末的8.19万人增加到10万人;道路骨架逐步拉开,管网建设配套跟进,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程扎实推进,城市场绿化率达到41%,服务功能日臻完善;累计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投资3亿元,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工业区承载能力显著增强,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对外宣传成效显著,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全国绿化模范市、自治区园林城市、自治区城市建设天山杯竞赛优秀城市、荣获由香港大公报主办、23国驻港领事、港资公司前30强代表联合评选的“2010年中国最具有海外影响力城市”。垦区城镇化体系进一步健全,团场城镇基础条件不断改善,人口逐步向城镇集中。城镇化率提高到46%。

(三)新型工业化明显推进“十一五”期间,师市坚定不移的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着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招商引资工作为突破口,以煤炭资源开发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导的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初显成效,产业结构调整速度进一步加快,师市工业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工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初步形成。“十一五”时期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达37.3%,比“十五”时期加快了27.3个百分点,总量比“十五末”增加了6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由2005年的11.8%上升到2010年25.2%,比2005年提高了13.4个百分点。5年间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11.6亿元,占全社会累计固定资产比重达到52.7%。主要工业产品大幅上升,原煤产量年均增长13.6%,焦炭年均增长19.4%,食用油年均增长18.5%,番茄酱增长34倍;塑料制品年均增长25.3%。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经营效益大幅增加,累计实现利润4.1亿元。

(四)农业产业化明显提高,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推进“十一五”期间,师市以“6168工程”为抓手,围绕六大主导产业,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配套工程,农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规模企业发展越来越快,支撑与带动能力越来越强,基地建设水平与订单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联结与互惠共赢机制越来越紧,团场与龙头企业经营质量效益越来越好。2010年,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94家,其中兵团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8家,师级重点龙头企业16家;农工专业合作组织达到42家,其中农工专业合作社16家;注册品牌35个;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31.5亿元,龙头企业农产品销售额总值达到43.5亿元,其中企业销售收入过10亿元2家、亿元7家、5000万元4家,利税总额达到4亿元;农产品加工率由2005年的40%提高到85%,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2005年的0.2∶1提高到0.6∶1。

“十一五”期间,按照“六用九提高”的要求,加大“三大基地”和“三化”建设步伐,以共青团农场为核心的沿甘莫公路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进程加快,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2010年五家渠垦区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首批50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农业六项精准技术、“十大主题技术”推广应用成效显著,田间高新节水灌溉面积、灌溉水利用系数、种植业综合机械化水平、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由“十五”末的32%、0.48%、77%、56%提高到60%、0.6%、86%、65%。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和养殖加工一体化扎实推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措施落实到位。农产品“三品一标”和产地认证工作步伐加快,新增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9个、地理标志1个,绿色食品有效使用标志产品4个、有机农产品3个。

(五)服务业发展明显扩大。师市商贸流通行业深入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工程等,不断加大市场建设力度,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拓宽。201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9亿元,年均增长20.2%。运输车辆大幅度增加,年均增长25%。现代物流、配送发展迅速,信息服务业蓬勃发展。旅游业实现上档升级,成为师市新的经济增长点。青格达湖“三花一鸟”旅游品牌和旅游形象进一步提升。郁金香节、荷花节、观鸟节又成为乌昌地区旅游亮点。奇台农场一万泉景区、103团沙漠景区荣获国家旅游局颁发的“精品自驾游线路”和“百家优秀自家宿营地奖”。接待游客从2006年的23.13万人次增加到2010年的49.6万人次,旅游收入从2006年的2329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9018万元,5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44亿元。房地产市场持续开发发展,5年累计房地产开发面积超过170万平方米,年均增长30%以上。

(六)职工群众生活明显改善2010年,农牧工家庭人均纯收入9026元,年均增长10.5%,比“十五”末增加355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74元,年均增长11.7%,比“十五”末增加5935元;完成2.3万户保障性住房建设,人均住房面积由“十五”末的20平方米增加到23平方米,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解决了8.4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恩格尔系数由“十五”末的0.342降低到0.335;建成通连公路830公里。

(七)各项社会事业明显进步师市科技投入力度加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2%。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两免 一补”政策全面落实,集中办学力度加大,师资水平不断提高,教学条件得到改善。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职工群众健康素质普遍提高。基层文化阵地和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5%,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90%,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覆盖面达到100%,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增强。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由“十五”末11.85万人增加到15.74万人,人均养老金由628元/月增加到1576元/月,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由“十五”末11.85万人增加到25.8万人,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应保尽保,社会救助制度趋于完善。累计开发就业岗位3.05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老龄、残疾人、妇女儿童、人口计生等事业与师市经济同步发展。

(八)改革开放步伐明显加快。以落实“一个制度、两个机制、三个体制”为核心的团场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承包职工生产费用自理和大宗农产品市场化订单收购的政策落实到位,目标管理考核、撤场并连、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明显,设立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推进团场内部政企分开的改革工作全面启动。以新中基、百花村两家上市公司和煤炭、油脂、建筑、棉纺等行业资产整合为重点的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相继建立了五家渠城市投资经营公司、青湖生态区投资开发公司、工业区投资开发公司,城市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模式发生了根本转变。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进展,5年累计到位资金突破100亿元,一批大企业、大项目相继落地,成为推动师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强劲动力。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占师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2%。对外贸易快速增长,进出口总额达到3.14亿美元,是“十五”末的2.5倍。

(九)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师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6.7亿元,完成了13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500”水库至五家渠引水工程;大力推进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建设,完成渠道防渗674公里,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由“十五”末的55万亩增至目前的118万亩,年均增加12.6万亩,节水灌溉面积已占总播面积的6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水利、交通、城镇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初步构建起了水、电、通讯基础供应网络和垦区内外公路交通体系。

(十)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师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4.4万亩、退牧还草100万亩,防风基干林、农田林网、生态经济林和居民点绿化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生态体系初步形成,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护面积254.2万亩,新增绿化面积18.8万亩,森林(含特灌林)覆盖率达到25.1%。治理污染、推广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初见成效,青格达湖水污染治理取得成效,累计完成建筑物节能改造面积22万平方米,万元GDP能耗较2005年下降20%,完成规划目标。

(十一)维稳戍边能力明显增强师市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切实做好维护社会稳定的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平安师市建设。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领导干部大接访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平安建设深入推进,社会治安持续稳定。民族团结、兵地团结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巩固。维稳力量得到加强,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政法、民兵队伍综合素质不断提高。“7.5”事件后,积极承担首府维稳任务,充分发挥了预备队的重要作用。军警兵民四位一体的戍边联防体系更加牢固。

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时期,师市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偏小,产业层次较低,收支矛盾依然突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有待于提高。城镇化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公共服务功能不健全。职工群众收入水平较低,持续增收压力大。专业技术和高素质管理人才缺乏,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结构性就业压力大。体制机制尚未完全理顺,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还有待突破。政府职能不完善,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三、师市“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展望

“十二五”时期是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决策部署、加快师市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时期,师市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面临重大历史机遇,师市将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转型发展这个核心,以城镇化为载体,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明确目标,科学跨越,确保师市“十二五”时期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成为兵团推进“三化”建设的排头兵和维稳戍边的坚强堡垒。

(一)发展目标

1、经济总量大幅提升。2015年生产总值确保达到350亿元,比 2010年翻1.8番,年均增长24%,力争达到400亿元,占兵团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五分之一。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0亿元,年均增长20%。五家渠市确保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25亿元,力争实现30亿元。

2、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形成由城市、中心城镇、一般城镇构成的城镇体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功能、产业聚集作用明显改善,城镇化率达到70%。五家渠城市增长极带动作用明显增强,生产总值占师市比重达到63%以上。力争完成市辖团场建镇和芳新垦区设市工作。

3、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产规模快速扩大,工业的支柱地位进一步确立,农业的集约化水平和综合效益大幅度提升,现代服务业初具规模,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三次产业结构比达到13:64:23。

4、职工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工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5%、14%,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100%,基本解决城镇居民用气问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5、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以上。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100%,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98%。建立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6、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垦区及沿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带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垦区森林(含特灌林)覆盖率达到26%。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二级)达到80%。

7、维稳能力显著加强。职工思想政治素质、职业技能素质、经营管理素质、军事素质信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各级应急维稳能力显著增强,巩固边防、维护稳定作用更加突出。

(二)发展战略

城镇化引领战略。以城镇化为载体,做精做强现有城市,积极推进设市建镇,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行政管理职能,加大城镇和产业聚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使之成为转变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加速器、现代文明的聚集地、维稳戍边的新堡垒。

1、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充分利用师市及周边地区丰富优质的农产品资源、矿产资源和师市特有的区位优势,加快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体制机制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人才和科教兴师市战略。以扩大人才规模为基础,以提升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师市发展提供坚强人才保障。

3、融合发展战略。适应天山北坡经济区优先发展、乌昌经济一体化和“首府北扩”战略加快推进的形势,加快区域融合和兵地融合发展,提升师市在新疆和兵团的影响力。

四、“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十二五”时期,实施发展机遇千载难逢,面临挑战前所未有,赶超任务艰巨繁重。要保持“十一五”期间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任重而道远,需要付出加倍努力。因此,充分发挥师市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抢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抓紧推进“三化”建设,努力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一)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建设,打造跨越发展的平台。一是要加快城镇编制和实施规划。二是要在做大做强做精做美五家渠市上下功夫。三是要整合力量、统一组织、统筹推进芳新市筹建工作。四是要加快城镇基础设施配套,重点推进梧桐镇和共青团农场小城镇建设,打造沿甘漠公路沿线精品团场城镇和精品住宅小区,协调推进各团场城镇建设。五是要规范运行城市建设投资经营公司、工业区投资开发公司等城市融资、建设平台,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资”的城镇开发建设模式。六是要提高城镇综合管理水平。

(二)进一步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为跨越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是要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二是要以企业和项目带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着力打造有色金属加工、煤电煤化工、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三是要做好矿产资源整合和争取工作,依托豫新煤业、天山煤电、奇台农场及北塔山牧场煤矿技改,争取和整合矿区周边更多资源。四是要加快产业升级改造步伐。重点支持煤炭、煤化工、纺织、食品加工等重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三)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构筑跨越发展的坚实基础。一是要坚持综合效益最大化和资源利用集约化,继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二是要以农产品精神加工为突破口,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三是要以科技创新转化为支持,发展农业现代化。四是要加快农业“三大基地”建设,重点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尤其是棉花机采上取得突破。五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扶持农业现代化建设力度。

(四)全面提升服务业水平,打造跨越发展的助推器。重点要发展旅游、商贸物流、房地产三大产业,积极培育拓展消费领域,增强消费需求。大力发展红色军垦文化游、绿色生态观光游、金色沙漠体验游、新兴工业展示游。要把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向三产延伸,并通过招商引资加快实施五家渠青格达湖生态区和103团沙漠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推进奇台农场一万泉、红旗农场三台沟等景区景点建设。围绕师市扩大投资规模和加快工业发展的运输需求,打造物流快速通道,做大现代物流业。加大房地产开发力度,用足用好各项政策措施,健全住房供应体系,适应师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鼓励金融机构设立服务机构,增加金融新产品,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档次,围绕大中型企业的资金需求,加大银企合作力度,实现互赢互利。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适应城镇化快速推进和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引进战略投资者,重点发展旅游、商贸物流、房地产、金融保险、休闲娱乐、会展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五)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为跨越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一是要继续深化团场改革,坚持以职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多种组织形式并存的生产经营制度,不断创新“统分结合”的有效实现方式。稳定土地承包制、完善职工定额承包地和团场经营地相关政策,引入市场机制、完善政策措施,鼓励大田富余劳动力向畜牧业、二三产领域转移。二是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认真做好师市机构改革和团场机关公务员纳编工作。强化师团两级行政职能,加强经济调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等职能,着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三是要继续调整和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加快行业整合和资产重组步伐,推动国有资本向重点领域、优势企业集中。四是要加快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继续引导鼓励国有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特别是上市公司的融资作用和资源配置功能。

(六)进一步改善民生,使跨越发展的成果惠及职工群众。一是要积极促进职工增收。大力调整经济结构,认真落实惠民政策,多渠道增加职工群众收入。二是要紧紧围绕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型服务业发展,积极促进团场职工子女、大中专毕业生实现就业。三是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要把跟多的财力用在就业、教育、医疗、文化、科技、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上,用在中共群众生活质量改善上。

(七)积极做好对口援疆工作,为跨越发展注入新活力。加大“一对一”对口支援的工作力度,加大与企业的对接力度,争取在科技、干部人才、文化、信息、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支援上取得实效,争取在产业援助上实现突破。放大援疆效应,实施好产业援助。

(八)构建和谐师市,为跨越发展提供良好环境。进一步深化“三项重点工作”,提高日常防控能力、有效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活动。提高矛盾调处能力,建立起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大调解工作体系;严格执行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妥善处置异常访,遏制重复访,杜绝超级访,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师团内部。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强化消防安全措施,提高消防安全能力。抓好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和“三项建设”工作,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部位的安全监管,及时消除各种隐患,严防重大事故发生。

(九)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一是要大力弘扬兵团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转型发展、后发赶超”的信心。面对师市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领导干部都要有一种强烈的时代紧迫感、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振奋精神,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为师市转型发展和后发赶超尽职尽责,贡献力量。二是要突出抓好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以创建“学习型、创新型、实干型、和谐型、服务型、廉洁型”领导班子为重点,切实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努力把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坚强领导集体,要放眼选人、公道用人、严格管人。三是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着力打造群众满意工程;在聚合民意,推进基层党内民主建设上下功夫;在强化组织功能,推进基层组织“创先争优”上下功夫。四是要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为跨越发展保驾护航。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政,大力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党纪条规教育和廉洁从政教育。坚决纠正损害职工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以优良的党风凝聚党心民心、推动转型发展、后发赶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