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该怎么认识和把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
回顾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
·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明确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
· 2023年将其确定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
新疆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就必须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
这条主线如何统领各项工作?
本周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十届十一次全会召开,专题研究有形有感有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疆实践。
全会上强调这项工作要掌握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源自科学且准确的理解。
全会的分组讨论中,新疆党委统战部门一位领导同志对“主线”做了比较接地气的比喻——羊肉串的签子。正确认识主线就要:一是各项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主线”;二是各项工作紧密配合,让“主线”更实;三是各项工作都不偏不倚,方向正确。
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一些认识不到位的情况,参会的同志列举了以下问题:
在认识层面,存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视为平行、并列关系;有时,还存在片面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只是某个或某些部门的事……这都是不对的。
在操作层面,有的习惯搞“简单化”“一刀切”,片面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只是搞搞民族团结活动,以文艺表演、群众性娱乐活动替代宣传教育;有的搞“一风吹”“大呼隆”,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视为短期行为,存在“走过场”“应付检查”“牌子到手即结束”等现象;有的“机械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只看开展了多少场宣讲、挂了多少条标语、树立了几个先进典型……这些更是错误的。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所有行业、部门和单位都要主动找到自身职能职责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结合点,把有形有感有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疆实践作为检验各项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
我们要加深对“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的理解。各民族之间,共同性是主要的,差异性是次要的。“同”具有主导性,是方向、是前提、是根本,“异”具有从属性,是基础、是要素、是动力。有同无异,没必要强调共同体;有异无同,形成不了共同体。离开了共同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从谈起。忽略了差异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难以做起。尊重和保护差异性是需要的,但不能固化、强化民族差异性,更不能让差异性阻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同时,还要深刻理解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瑰宝。既不能把汉族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也不能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创新要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进行,不能本末倒置。
在思想认识基础之上,还要明白经济社会发展并不自然而然带来民族团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是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这次全会在部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时,就是系统化打牢物质基础、思想基础、社会基础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紧迫任务,也是一个长期过程,必须慎重稳进,处理好“等不得”和“急不得”的关系,既不能等、靠、拖,也不能急、躁、糙。
不推不动、推也不动不叫“稳”,是“停”;违背规律、脱离实际不叫“进”,是“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系统谋划、掌握步调、稳扎稳打,克服速胜念头和急躁情绪,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抓住关键核心问题聚力突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坚定各族干部群众“五个认同”的重大认识问题,更是关系民族团结进步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政治问题。在认识和实践层面守正创新、规避误区,方能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得更牢,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更好建设美丽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