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篇美文赞六师】游走蔡家湖
蔡家湖是嵌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颗沙地明珠,这里农田与沙漠相伴,城镇与乡村共融。
蔡家湖开发时间不长,红色印记却处处展现。新渠城子古城遗址,见证了清朝各族人民抵御阿古柏侵略者的壮举;文化广场上矗立的长剑,诠释了作为亮剑之团逢敌敢亮剑,“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英雄气概;以“亮剑”命名的团史馆,记录曾经先辈们的奋斗青春,讲述着你不曾历经的故事……
从五家渠出发,经过田野,穿过工厂,不到20公里的路程,就来到蔡家湖的地界,“中国甜瓜之乡欢迎您”的巨幅标语,简单明了当地的特色,也展示了当地人的热情。
在这里,有一个传奇的湖泊——千岛湖,让前来的人都想一睹为快,实则为老龙河的老河床,一个相对低洼的地方。军垦战士在垦荒时,在此筑坝蓄水,拦截了河水,将一些高低不平的沙丘圈在了水库中央,涨水时被淹没水中,灌溉期水退去沙丘则露出水面,好似千个岛屿,因此得名。
湖中水沙相拥,鱼戏鸟飞。岸边沙丘延绵,红柳摇曳。
这里并没有进行大规模开发,只是修了道路,搭建了凉亭,盖了厕所,铺就了栈道,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
这里是鸟的天堂。站在沙丘顶端,不时有群鸟飞过,要是能往里走,成群的白鹭像等待检阅的士兵一样,整齐排列在水陆相间的地方。一声口哨响起,它们扑腾着有力的翅膀,换个地方继续保持着优雅的站姿,伸着长脖眺望远方。
羊群、驼队、毡房、草屋、芦苇、红柳、梭梭点缀在大漠中,为这里增添了更多柔情。
秋天也许是这里最美的季节之一,但绝对是最“甜”的季节。
瓜香四溢,客商云集。满载着甜瓜的卡车,把“甜蜜”送往内地,送往沿海,甚至送往东南亚。
沙包之中,包裹着成百上千亩的良田,甜瓜已经成熟,卸瓜、验瓜、套网、装箱、上车一气呵成,瓜农乐得合不拢嘴,瓜商捡了大宝贝似的满意而去。之所以这里产出的甜瓜糖度高、品质好、受欢迎,得益于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
蔡家湖产出的“金皇后”牌甜瓜名扬中外,一○三团也被命名为“中国甜瓜之乡”,也是国家地理标志。因瓜而兴,借瓜扬名,甜瓜旅游节应运而生。
每年的甜瓜旅游节,丰收的瓜农载歌载舞,品瓜的鉴瓜的,摘瓜的买瓜的,来来往往,热闹非凡。
越野赛场上,来自八方的越野爱好者轮番上阵展露车技,稍不留神,可能就会深陷沙坑,还有飞跃驼峰、就地趴窝,玩的就是刺激,要的就是心跳,你方“演”罢我登场。
到了晚上,一群白天意犹未尽的年轻人,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撸着羊肉串,自弹自唱,群跳群舞,寻找那种“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甜’瓜”的感觉。
连队的居民顺势将老房子改造成民宿,建起了沙漠公园,垒起了滑雪场,开办农家饭店,生意格外好。
伴随着旅游热度的升温,蔡家湖的大盘鸡随着游客的味蕾传向四方。
记得20年前,在一片戈壁滩上,几棵老胡杨树下,一个叫“马大姐”的人,搭了几顶帐篷,挖了几间地窝子,散养了一群吃虫子的鸡,时常顾不上喂食。鸡饿了就啄红柳枝叶充饥,因此取名“红柳鸡”。受条件限制,只能手工拔毛,柴火灶炖炒。天然的食材,简单的加工,独特的风味,引得十里八乡争相品尝,根本忙不过来。
在一个叫西戈壁的地方,穿过一片坟地,芦苇夹杂着稀疏的红柳,一个叫刘小国的中年男子,壮着胆子,在这里安营扎寨,干起了养鸡的行当。成群的芦花鸡、珍珠鸡自由地在红柳林下觅食,在固定的水源地饮水,在芦苇丛中繁衍。养的鸡出了名,自然就有了慕名前来的食客,冲着那扔出去四五米远摔不破的鸡蛋,冲着那电线上午睡、树枝上打鸣的公鸡,泥泞的道路、飞扬的尘土也挡不住美食的诱惑。
养鸡,成就了一方百姓的致富梦想。
有人养了一年也只能长到拳头大的“铁公鸡”,备受关注。媒体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了能上树、可站立在电线上、可急速飞奔的散养鸡,给予冠名“沙漠闲逛鸡”的头衔,着实让鸡也火了一把。
走一走,体验着变换中的蔡家湖;看一看,领略着别样风景的蔡家湖;品一品,咀嚼着“中国甜瓜之乡”的味道……一个多元发展的蔡家湖镇呈现在人们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