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连队看变化】“农谷”如何玩转“农文旅+”
早春三月,乍暖还寒,共青团农场六连“农谷”却是生机无限,智能温室大棚里,鱼儿畅游、果蔬繁盛;农家乐里,欢声笑语不断……
在农场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六连“农谷”引进农业科技企业进驻,改进经营理念,加强农业科技应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成功将“农谷”打造成为集特色种养、农业采摘、餐饮休闲和文旅研学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有效促进了连队职工群众增收致富和产业振兴,现已成为共青团农场现代农业和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一张崭新名片。
“腾笼换鸟” 闲置资产焕发新活力
“农谷”是位于共青团农场六连辖区,前些年因受各类原因影响,产业发展停滞不前。2023年4月,连队协同农场引进新疆新途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采取改善经营模式、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改进设施大棚功能和完善产业结构等一系列强有力举措,有效盘活了闲置资产,实现了“腾笼换鸟”的产业升级。
“我们进行大量市场调研,认真分析市场行情,找准市场定位,构建起‘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销一体化运营模式,整体谋划产业发展,除自主管理少数智能联动温室大棚和部分业务外,将普通设施大棚全部承包给职工群众种植,企业与合作社共同为职工群众提供种子、技术保障、农机服务和销售渠道,增强了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新疆新途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薛新伟说。
该连依托新疆新途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加大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力度,由企业投资800余万元对园内大棚、供水、供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提升122座普通大棚和4座智能联动温室大棚功能,拓展育种、种植、养殖等经营范围。同时,新建23座温室“陆基圆池”和3座室外养殖池,发展循环农业;新建2座高保暖设施大棚,实现冬季种植生产。
科技赋能 打造生态农业新模式
走进“农谷”,宽敞明亮的智能化温室大棚里,养鱼池整齐排列,成群的五道黑、梭边鱼、高体雅罗鱼等游得欢快;另一边,一串串鲜红的番茄挂满枝头,让人垂涎欲滴。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蔬菜种在土里,鱼养在水里,二者并没有什么关系,但在这里二者却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鱼菜共生”的生态农业新模式。
“这种种植、养殖相结合的循环模式,是将养鱼的水经过微生物分解处理后,变成自带有机肥的‘营养液’供给蔬菜,蔬菜的根系在吸收水中养分的同时,可净化水体,干净的水体回流到鱼池供鱼生长,最终达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用肥’的目的。”新途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赵栋梁说,这种可持续循环型的低碳生产模式,不仅减少了水资源浪费,还提高了鱼、菜的品质。
新疆新途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先后与华中农业大学、塔里木大学和六师农科所就番茄、黄瓜、辣椒等产品种植和梭鲈鱼繁育、养殖建立合作机制,通过开展科研项目协同攻关、科技人才驻企服务等一系列举措,促进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大幅提升产品质量和产业产能;联合开展梭鲈鱼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技术攻关,实现梭鲈鱼盐碱水养殖繁育的技术突破;在4座智能联动温室大棚中,大量应用精准施肥、病虫害防治、温湿度检测和调节、尾水隔膜电解和除臭等农业技术,构建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打造了大棚农业种植观光和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基地。
“我们将依靠现代农业技术、聚焦绿色生产方式,逐步建立起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长效机制,努力打造农业现代化的新样板。” 赵栋梁说。
农旅融合 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约上亲朋好友,远离城市的喧嚣,寄情乡野田间……每逢节假日,共青团农场六连“农谷”都能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打卡。
在该连“农谷农家小院”餐厅里,负责人何玉强格外忙碌,他正忙着为客人准备当天的午餐。
“我们立足‘农谷’的资源优势,创办了‘农谷农家小院’,推出了系列特色美食,全部采用自产的新鲜食材。游客来到这里,不仅可以参观现代观光农业,还可以品尝特色农家菜。”何玉强说,“农谷农家小院”开业后,一年四季都有游客,特别是夏天旅游旺季,每天都有游客提前预订。
“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优质的农产品资源,连队大力发展农文旅产业,采取‘农家乐+种植基地+旅游观光’的运营模式助力乡村振兴,让更多的职工群众端上乡村旅游新饭碗。” 该连党支部副书记、连长张文亮说。
新疆新途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发挥“旅游+”功能,坚持“农旅一体化”发展,全力打造集观光、采摘、休闲和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以清新别致的田园风,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采摘游玩。
“我们增加菜地领养、室外垂钓、餐饮烧烤和文旅研学等农文旅项目,最大限度挖掘和释放了自身潜力,健全了产业体系,满足了游客不同的休闲需求。”薛新伟说。
品尝农家美食、观赏田园风光、体验农事劳作……如今的连队成为了吸引周边地区众多游客前来打卡的“网红地”,也让职工群众通过发展旅游走上致富路。
截至目前,“农谷”已带动固定就业20人、临时就业2500余人次,实现了年产果蔬1840吨、成品鱼100余吨、育苗140万株,接待文旅研学3.4万余人次,创造产值1000余万元,有效促进了连队产业振兴和农场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