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师五家渠市博物馆:在这里聆听亮剑之声

发布时间:2023-08-25 11:34:49 来源:五家渠TV 作者:五家渠TV 阅读量:

博物馆、团史陈列馆是历史资料的“汇集场”,是兵团文化的“集散地”。博物馆、团史陈列馆对发掘征集妥善保存党史、军垦史、兵团史等资料至关重要,具有弘扬兵团精神和传播军垦文化的重要功能。党员干部、职工群众参观场馆,不断接受实物陈列、图文并茂、声像回放的历史教育,使博物馆、团史陈列馆成为兵团文化“传播地”。


纵观兵团各级建设的博物馆、团史陈列馆,将“艰苦军垦史”“无悔支青史”“戈壁创业史”等集中起来,再现兵团在新疆两大沙漠边缘、在边境沿线,忠实履行屯垦戍边历史使命,在推动新疆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巩固西北边防的过程中谱写的一曲曲英雄的赞歌、讲述一段段催人泪下的故事、展示一幅幅战天斗地的动人画卷。


兵团历史已经有60多年,这60多年的历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大书,各个团场的发展史就是这部大书的篇章。团场的历史,掩藏在老物件、老照片之后;团场的历史,应当在回眸中被人们记住;团场的历史,是推动后人不断向前的动力。悉心翻阅团场历史的篇章,了解身边的历史,就是对兵团精神的学习和传承。


由此,兵团日报策划了“我们的博物馆”系列,让更多读者走进兵团的博物馆、团史陈列馆,了解兵团的前世今生。


六师五家渠市博物馆:

在这里聆听亮剑之声


这里记录着奋斗的足迹,

这里回荡着征途上的歌谣,

这里弥漫着战斗的硝烟,

这里充盈着胜利的喜悦。


血与火的诗篇在这里交织,

红色的希望在这里冉冉升起……


这里就是六师五家渠市博物馆。

在这里,我们追寻红色的记忆,

在这里,我们聆听历史的回声。


六师五家渠市博物馆。

1共铸军垦魂


漫步在五家渠市,一不留神就会走进一段红色的历史里。


冬日的一个午后,我又一次穿过将军街,走进六师五家渠市博物馆。仿佛再一次穿越时空隧道,走进那一幕幕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体味那一段段惊心动魄、感人肺腑的历史故事。


曹斌才,六师五家渠市博物馆馆长,从筹备、建馆到布展全程参与,付出诸多心血。“亮剑之师的历史在这里浓缩,亮剑精神在这里昭示。”跟随他的脚步,走进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3米、长10米、以“军垦魂”为主题的雕塑。高低结合、深浅结合的雕塑手法,通过军旅、屯垦、和谐师市三个部分,集中展现了六师五家渠市的光荣历史、将军文化、亮剑精神等内涵要素。


据曹斌才介绍,在布展之初,许多老一辈的军垦人提出,六师作为将军之师、亮剑之师,这里应该有一个将军文化、亮剑精神的象征符号,作为六师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


用一篇《亮剑精神赋》?用一幅史诗般的油画?用一支雄壮的战歌?一个个方案提出来,又一个个被否定。布展专家团队,连续几个晚上构思到深夜、讨论到深夜。最后决定塑造一组体现六师精神的雕塑。



军垦魂雕塑(资料片)。 张琳琳 摄



创作过程中,布展专家团的成员多次到制作现场,审看创意稿与泥塑稿,从作品结构到人物的姿态神情、衣着佩饰等方面提出具体意见,使这组雕塑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均达到一定高度。


博物馆是历史与艺术的结合,或者说是形象地展示历史。如果说承载着历史信息的文物与图片是在诉说历史,那么塑造历史人物的艺术形象则是让人们通过雕塑进行心灵对话。正如这组“军垦魂”雕塑,站在它的前面,仰望着这些革命先烈屹立于天地之间,他们目光炯炯,神情刚毅,一股敬仰之情会油然而生。


这就是亮剑之师的英雄形象。


穿越时空的对话


穿过序厅,走进第一部分“将星璀璨、名垂青史”展厅时,我们碰见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在儿女的搀扶下来博物馆参观。


“这是徐向前元帅!”老人指着馆内2米高的徐向前铜像说道:“他足智多谋、功勋卓著,是我们六师前身部队走出来的元帅。”



博物馆一角(资料片)。张琳琳 摄


旁边还有一座王树声大将的半身铜像,据曹斌才介绍,这是王树声的女儿王宇宏捐献给博物馆的,这位从普通士兵成长为共和国将军的将领驰骋沙场,英勇善战,屡立战功,为建立新中国立下汗马功劳。


走进这个展厅,仿佛穿越时空,阅读125位将帅的人生履历。


老人叫刘长治,今年84岁,退休前一直在六师工作,现在他跟着儿女住在厦门,今年回兵团过年,他执意要来博物馆看看。“做人不能忘本,我要让孩子们记住军垦人的历史。”


在老人浑厚的声音中,眼前出现一条街——湖北红安七里坪的长胜街。街的两边各有一尊雕塑:高举土枪的战士和手持铜锣的农民。他们从这里开始,举起了黄麻起义的大旗,踏上了千难万险的长征之路,奔向了充满理想的革命圣地延安,冲向了枪林弹雨的抗日前线,走进了战火纷飞的西北战场,迎来了五星红旗在祖国的蓝天上高高飘扬。


当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他们人未解甲、马不卸鞍,又义无反顾地带领部队,风尘仆仆、日夜兼程,来到这辽阔的大西北,他们仗剑扶犁、开荒造田,开始了屯垦戍边的千秋伟业。




博物馆里陈列的一个屯垦戍边的场景(资料片)。 张琳琳 摄


岁月一甲子,从七里坪的长胜街一直走到五家渠的长征街。“诞生鄂豫皖,成长川陕甘;抗日晋冀鲁,浴血保延安;转战大西北,扎根在天山。这就是我们六师的历史。”曹斌才说,六师的发端可追溯到1927年黄麻起义的农民自卫军,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而发展壮大。


按照六师前身部队的历史沿革,博物馆展厅分为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进军新疆以及屯垦戍边等专题展区。“我们通过丰富翔实的图片资料,珍贵的历史文物,采用声、光、电等现代化展示手段,集中展现了80多年来的光荣历史。”曹斌才说。


再现历史场景


与刘长治老人一道,我们走过一片凹凸不平的砂石路,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上世纪50年代。军垦战士居住的地窝子,摆放在两侧的生活、劳动用品映入眼帘,老人停住了脚步。他指着展馆内搭建的地窝子给小孙子说:“爷爷以前就住在这样的房子里,这叫地窝子。”


说起地窝子,老人的思绪回到了那段艰苦的岁月。“记得我们刚来的时候,领导说要带我们找住处,结果走到一片荒地的时候突然不走了,他说:‘我们就住这里了。’在老战士的带领下,我们开始挖地窝子!”


把上世纪50年代军垦战士居住的地窝子“搬”了进来,这是六师五家渠市博物馆的一次创新。


“部队创业初期,没有房子住,就住在大树下,天当被、地当床,白天太阳照耀,夜晚星空陪伴。”曹斌才说,后来部队条件改善,地窝子变成土坯房。“劳动号子震天响,戈壁滩上建花园”这样的标语出现在一间土坯房的墙体上,这是上世纪60年代的连队办公室。这些变换的场景勾起了参观者对当年艰苦创业情景的回忆和想象。


六师北塔山牧场是一个边境团场,当年,将士们在剿匪间隙,短暂宿营时的场面也被情景再现,参观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当时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在茫茫戈壁上,战士们以牛粪当燃料,在青石板上烙大饼,利用战斗间隙自己动手缝衣服。


在博物馆的一角,响堂铺伏击战正在进行,漫山遍野的八路军战士用步枪、轻重机枪、迫击炮,同时从两侧高地向敌军发动猛烈的火力袭击,随即冲向公路,用刺刀、手榴弹消灭敌人。要不是曹斌才的提醒,大家还以为眼前的场景是真实的战场呢。


“这是利用幻影技术,将当年的战斗场景进行再现,视觉上让人能看到人物在运动、炮弹落地和子弹出膛的火光,在听觉上能听到喊杀声、军号声、炮声、枪声。”曹斌才说,响堂铺战斗发生在1938年3月31日,40年后,徐向前元帅曾为响堂铺伏击战题诗:“巍巍太行起狼烟,黎涉路隘隐弓弦。龙腾虎跃杀声震,狼奔豕突敌胆寒。扑灭火龙吞残虏,动地军歌唱凯旋。弹指一去四十载,喜看春意在人间。”


刘长治老人在参观了整场战斗的模拟现场之后感慨地说:“现在的科技太先进了,完全把人带入历史场景,更有看头。”


4文物背后的故事


岁月是一条绵长的河,流水潺潺,暖流汩汩。


而那一件件被岁月磨去光泽的文物,那一幅幅被时光褪去颜色的照片,却穿越时空,无声诉说着那些应该被永远铭记的故事。


在一面紫色的锦旗前,曹斌才停下了脚步。他说,这是博物馆工作人员征得的数千件文物中的一件,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这面锦旗上写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军十七师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数百位指战员的名字。是1953年六军十七师第一次党代会会场悬挂的锦旗之一。


在淡黄色的灯光下,这面记满烈士姓名的紫色锦旗散出微光。那上面一笔一画镌刻的字迹,像是一双双坚毅的眼睛,注视着未竟的军垦事业。




原十七师战士曹含俊(左)、李际可,分别多年后相聚在博物馆展出的猛进水库开闸放水时俩人的合影前(资料片)。张慧丽 摄


在博物馆的文物柜里,有一把左轮手枪。这把手枪是王近山将军的夫人捐献给博物馆的。这把枪一直跟随王近山将军,在下放到农场时,他还再三叮嘱家人将枪收好。


看着眼前的这把手枪,我的耳畔似乎回响起以王近山将军为原型拍摄的电视连续剧《亮剑》主人公、独立团团长李云龙豪气冲天的话语:“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


这就是亮剑精神,这就是印刻在六师人血液里的红色基因。





破旧的将军服、掉瓷的军用水壶,纺线用的梭子……默默讲述着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革命前辈浴血奋战的故事;裂纹的木犁、打着补丁的厚棉袄、缺了口的坎土曼……揭开艰难创业时期,军垦战士屯垦戍边的故事。


透过冰冷的玻璃柜台,我们与这些承载历史的文物相遇,穿越时空,寻找情感的依附、精神的归宿、前行的动力。


5激励后人更图强


岁月流淌,带不走六师人对军垦前辈的眷恋之情,带不走六师人对他们的崇敬、怀念之情。


“80后”王灵梓,是博物馆的一名讲解员,父母都是团场的退休职工。她的工作就是每天面对不同的观众,一遍遍地走进那熟悉的展厅,带领观众重温着过去的历史,一次次满怀激情讲述着今天的辉煌。


王灵梓说,她很幸运能够成为一名讲解员,有机会为观众讲述六师的历史。“了解历史,才能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才能更加努力地前行。”


在博物馆工作5年,场馆里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文物,每一张照片,她都记得清清楚楚。讲解词也不知道讲了多少遍,但每一次讲解,她还是会激动不已。“博物馆浓缩了六师的艰辛发展史和辉煌历程,这里不仅有冰冷的文物,还有让人热血沸腾、热泪盈眶的历史。”王灵梓说。


如今,这里已成为一个具有红色文化底蕴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六师的一张“红色名片”。



1月25日,游客参观博物馆。多明忠 摄


人们在这里共同追忆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感受六师的发展变迁。这里,吸引了无数热爱屯垦戍边事业的人们来参观,也让离家多年的刘长治老人感叹第二故乡的发展变化。


这里的每一帧瞬间定格,都见证着六师发展的一段过程;每一张图片,都珍藏着一分历久弥新的情感;每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都是激励人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六师五家渠市博物馆的建成,与兵团各级建立的博物馆、团史陈列馆共同构成了探寻兵团足迹、弘扬兵团精神、诠释兵团使命、引领新疆先进文化的阵地和载体,成为兵团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窗口,传承兵团精神、弘扬屯垦戍边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场所。”曹斌才说。(兵团日报驻六师记者站 张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