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得春雷惊蛰起

发布时间:2024-03-06 12:58:05 来源:兵团日报 作者: 阅读量:

●郇如启

一声春雷,将冬眠的蛰虫唤醒,将酣睡的草木激活,天地间焕发着春的生机。“一鼓轻雷惊蛰后,细筛微雨落梅天”,伴随着雷声,蒙蒙细雨滋润着万物,孕育繁华。

“天地久闭藏,云雷动盈满”,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登场可谓惊天动地,它用擂鼓闪电驱除寒冷和阴晦,迎来温暖和明媚,开启欣欣向荣的春天。

“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雷声和转暖的气候,使藏在土中的蛰虫陆续爬出洞穴,自然界又喧嚣起来了。

惊蛰在汉代以前称为“启蛰”,排在雨水前面,因避讳汉景帝刘启之名而改为“惊蛰”,同时将惊蛰排到雨水后面。到了唐代又恢复启蛰称谓,但由于惊蛰更直观形象,被一直沿用至今。

春雷惊百虫

春夏秋冬在轮回中更迭着。如果说春天的温暖和奔放赋予生灵繁衍生息的条件,那么秋冬的肃杀也并非无情,它给了生物修养蓄力的时机。“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造物主是公平周到的,在寒风凛冽时安排蛰虫蛰伏酣眠,到了春暖花开时将它们唤醒。

“惊蛰闻早雷,碧川动蛙意”,惊蛰的雷声叫醒百虫,催促草木萌发。古人在对物候变化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总结出惊蛰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

在黄河流域,惊蛰虽然还处于“春来雷雨杂冰雪,冻合深山留卧龙”的时候,但不可抗拒的时序已促使桃花、杏花含苞欲放。柳叶舒展,轻盈地摇曳在春风里,为大自然平添了无限生机。而在长江以南,桃花、杏花正开满果园、山坡,如云似霞,氤氲的淡淡清香吸引着蜂蝶飞舞。不知名的小草冒出地面,延伸到无际的天边,山色萌动,溪水潺潺,冬日的冰封沉寂渐远,眼前正酝酿着色彩斑斓的春天。

熬过寒冬的鸟类在桃红柳绿间最为欢快,从这枝跳到那枝,叽叽喳喳唱个不停,黄鹂感觉到了阳春之气,啼鸣的最早最嘹亮;紫燕也斜穿在风雨中,呢喃着春日絮语;憨憨的麻雀熬过严寒,成群结队扑在残雪腾出的地面上寻找食物。

鸟儿是最先呼唤春天的精灵,它们在枝头跳跃,渴盼着“惊蛰昨已过,草根青欲活”。它们在空中往返,为筑巢而“口衔黄河泥,空即翔天隅”。它们随时准备着应对寒潮,经受“拂面东风冷,漫天春雪翻”的考验。鸟儿为春天陡增了灵气和活跃的氛围。

布谷鸟是春天最活跃的鸟儿,“布谷布谷”的叫声清脆悦耳,提醒着农民耕耙播种。说来也奇怪,布谷鸟的叫声在春季过后便消失了。富于联想的古人便以为春天的布谷鸟化变成了凶猛的老鹰,去捕食鸟类了。

微雨众卉新

惊蛰带着雷声和细雨而至,融化着残雪,松软着土地,它既有严父般的威猛,又有慈母般的温暖。“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唐朝诗人韦应物曾伫立原野感慨。“冻云压曙光”的日子已渐行渐远,“杏花疏雨洒香堤”的情景来到身边。

正像诗人抒发的那样,白驹过隙的瞬间,惊蛰已为季节带来脱胎换骨的新颜,嫩芽是清新的,花朵是清新的,空气也变得清新了。

“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惊蛰时节气温回升,春雷咋响,雨水增多,新绿和鲜花由南到北次第展开。如果站在一个合适的制高点,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面会扑入你的眼帘。当黄河流域还是“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时,江南已是“桃花雨过碎红飞,半逐溪流半染泥”;当西北、东北还在雪花飞舞时,南方已是春雷阵阵,细雨绵绵;当西北黄土高原还处在“谁言惊蛰花期近,偏觉十分寒峭”时,中原早已是“杏花开了燕飞忙,正是好春光”。惊蛰因区域温差不同,描绘出多姿多彩的图画,在逐渐漫延中留下“春愁一段来无影”的轻松和“园林初展护花铃”的惜怜。

且不管是温柔的细雨滋润着嫩芽,还是和煦的阳光抚慰着花苞,单就这新鲜的空气,就足以诱惑人们离开温室,走向山川田野。“掩卷有谁知此意,一窗新绿待啼鹃”,踩在绿茵茵的野草上,心中便有酥酥的惬意,冬青和松叶青翠欲滴,像是向红花炫酷着柔绿,映在溪水里的白云,引得鱼儿争相追逐。透过一片片葱茏,仿佛看见春神句芒挥动椽笔,书写着红情绿意,于是整个山川苏醒、活跃起来了。

“惊蛰先开荠菜花,一年春事渐繁奢。相思河畔青青草,独秀溪边嫩嫩芽”,春天的草木亮丽新鲜,踏步田野,不由得想俯身亲吻绿草野花。最让人眼馋嘴馋的是开着小花的荠菜,它们在田埂河堰随处可见,挖一筐就着溪水洗净,绿的叶、白的根,在观感上就非常诱人,拎回家后或蒸煮、或凉拌、或包饺子,都可品尝出春的味道。

惊蛰时节天空变得湛蓝,土壤变得松软而温馨,人也变得振作而充满活力。“野气蒸车幔,乡心入酒杯”,坐在草地上,饮一杯自酿的酒,眼前萌动的草木,飞翔的紫燕,怎能不触景生情?此刻,该抒发迎春花“带雪冲寒折嫩黄”的情怀,还是欣慰暖阳“照水晴花暖欲燃”的温存,抑或是叹赏山溪“一陂春水绕花身”的繁盛?惊蛰带来了春天的繁荣,春天的繁荣也赋予了惊蛰无限魅力。

耕种从此起

惊蛰时节“耕牛遍地走”,“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此时土壤湿度适宜,田野里处处可见耕作的场景。“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古时候农民除了大雪封地的日子休闲在家之外,其余时间都劳作在田地里,辛苦可想而知。可见,“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并非诗人无谓悯怜。

“春雷响,万物长”,农民将惊蛰作为春耕开始的日子。“烟暖土膏民气动,一犁新雨破春耕”,一张犁拉开了一年耕作播种的序幕。

惊蛰时节农民配合是那样的默契,昔日寂寞的田野瞬间热闹起来,呈现的是“鉏麦家家趁晚晴,筑陂处处待春耕”,见闻的是“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晴”,心焦的是“便起高亭临北渚,欲乘长日劝春耕”。春耕伊始,没有人懈怠,“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

惊蛰时节越冬作物的管理也纳入日程。当“天气渐渐寒转暖,华北田野地化通”时,返青水便成为华北小麦是否能够茁壮成长的必要条件;当江南的小麦已经拔节,油菜开始见花时,“千层石树遥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便迫在眉睫;当“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时,华南地区的早稻播种已箭在弦上。

茶树在惊蛰后萌芽,茶农们走上山坡追施催芽肥。眼前欲绽的芽苞里掩不住缕缕清香,似乎到了“叶气云蒸千嶂绿”的时候,轻轻咂一口,顿觉唇齿生香。

惊蛰时节偶尔飘起的桃花雪,为春季增添了几分浪漫,但却是茶树、果树的灾难,用施肥保温法进行保护,成为茶农、果农的最佳选择。此时,天气预报左右着茶农、果农。

农谚是农民智慧的结晶,对春耕备播起着指导作用,“惊蛰有雨并闪雷,麦积场中如土堆”“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等农谚,预测了惊蛰时节天气变化对庄稼的影响。

惊蛰耕种的序幕开启后,就陆续开始了“晨立看野耘,阔天爽岚气”的只争朝夕,“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的躬身较劲。古时候惊雷细雨中的田野处处可见披蓑劳作者和为了抢种而全身淋湿者。

惊蛰民俗考

与民俗仪式感较强的节气相比,惊蛰的仪式感并不突兀,但却镶嵌着美好的祈盼,给人以精神的抚慰和心灵的满足。

“民以食为天”,古时候农民非常关注惊蛰,似乎惊蛰决定着稼穑的输赢和丰歉。因而惊蛰这天,官员和百姓都要举行祭拜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随后扬鞭策牛,耕出春天的吉祥一犁。“一犁复一耙,确荦成软美”,古时候青黄不接时,农民最为祈盼的是耕耙、播种、收获,惊蛰在农民心中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惊蛰时节处在农历二月初二前后,传说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二月二的习俗很多,首先是祈福,农家主人早上起来,要手持擀面杖边敲打梁头,边祈祷:“二月二,敲梁头;大囤满,小囤流。”说辞非常朴素,从老辈延续到子孙,不管是遇到饥荒岁月,还是恰逢丰盈年景,丰产丰收的理想一直在农民心中坚守着,从未破灭。

炒虫也是二月二的习俗,所谓“虫”就是指黄豆、玉米、小米等粮食,将其放在锅内炒熟食用,寓意害虫被赶尽杀绝,不再祸害庄稼。广西一带,虫炒熟后,全家人边喊“吃炒虫了,吃炒虫了”,边进行吃炒虫竞赛,谁吃得快、嚼得响,谁就为灭虫立了功。山东一带,吃虫后的农妇还把鏊子放在院子里烙煎饼,据传,鏊子底下冒出的浓烟可以熏死害虫。苏北、山西一带有惊蛰吃梨的习俗,寓意着害虫远离庄稼,人们陆续离家外出创业。

二月二理发称为“剃龙头”,蕴含着鸿运当头、洪福齐天之意。民间有正月不理发的习俗,否则会触霉运。所以正月里不管头发多长,都要等到二月二才理发,以顺应天时、合乎地利,这也是惊蛰后人们焕然一新、精神倍增的体现。

惊蛰是蛰虫出穴的日子,人们在这天把石灰洒在门口、墙角,以消灭蛰出的害虫。《千金月令》载:“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石灰具有杀虫功效,惊蛰这天洒在门槛外,出穴的虫蚁便望而生畏。还有人手持艾香熏家中四角,以驱赶虫、蚁、鼠和霉味,达到环保的目的。

民间认为惊蛰是惊雷引起的节气,而雷声是雷神击天鼓而发出的,所以在此时蒙鼓皮最合适。《周礼》曰:“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这一天所蒙的皮鼓与天鼓的鼓点契合,且经久耐用,敲击时震天撼地,气势磅礴,响彻云霄。

惊蛰打小人驱霉运,是心理释压的一种模式。旧岁过去,一切不快不应该带到新岁,谁都期盼着未来没有压力,轻松愉快的工作生活。打小人的民俗,就是在纸上画一个小人,用鞋底拍打,边打边念叨“打你个小人头”等话,在痛快淋漓的抽打中,释放心里的愤懑和压力,达到身心无压的状态。

惊蛰的民俗习惯是人民群众用心灵和智慧创造的文明,几千年来满足着一代代人的文化生活。

“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一声春雷,一阵春风,为大地带来生机与活力;带来草木鸟虫的繁荣与繁衍;带来人们期待的锦绣与陶醉。试问,有谁不喜爱开启万物复苏、生机盎然局面的惊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