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农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碱蒿子烧制土碱技艺

发布时间:2024-07-26 10:54:15 来源:五家渠TV 作者:五家渠TV 阅读量:

在新湖农场老一辈新疆人的饮食生活中,有着吃灰面的习惯,灰面是用野生碱蒿子烧制的土碱来和面,并用手工捏制而成的面食。碱蒿子烧制土碱,在当地广为流传,已成为一种延续数代人的传统技艺。

    

近年,“碱蒿子烧制土碱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湖农场退休职工田希云延续着祖辈用碱蒿子烧制土碱的技艺,是兵团第一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并荣获“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

接下来,

跟随我们的脚步,

一起去了解和认识“碱蒿子烧制土碱技艺”!


新疆地处西北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燥,土质盐碱度大,这里的戈壁碱滩上,生长着一种草本植物——碱蒿子。

碱蒿子耐旱、耐碱,靠根系吸收水分,盐碱浓度高,经光合作用,水分蒸腾,在枝叶和果实中,存留着大量的盐碱物质。在长期的屯垦戍边建设中,智慧的人们,积累了一定的生产、生活经验,他们利用火烧的方法,从碱蒿子中提取纯天然土碱。

碱蒿子烧制土碱,顾名思义,就是用野生植物碱蒿子经过烧制之后生产出碱块供人们使用。主要流传在六师新湖农场垦区一带,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已知的传承人有五、六代。如今,当地居民仍有部分人在烧制土碱,它已成为新疆屯垦人的一项传统手工技艺。

选一处地势高、碱蒿多、土质密而潮湿的地方,在蒿丛的中间位置挖窑,既便于取材,风流通畅,又易产生水蒸气,使土碱容易凝固。土窖一般成喇叭口,上口小,下口大,在窖底和窖壁挖有火道,窖外朝风向开有窖门。火道全部连通,盖有瓦片,使窖内通风,氧气充足,碱蒿子充分燃烧,获得高品质土碱。

烧制时,将碱蒿子从窖口陆续加入,连续焚烧,待全部烧完后,封住窖口,使其凝结。两天过后,土碱成型,在阳光的照耀下,碧绿晶莹,耀眼夺目。

将烧制的土碱捣碎、化水,待碱水澄清,用以和面,面质光滑,色泽明亮。用活好的面做灰面(俗称臊子面),久煮不烂,口感滑顺,易消化;亦做锅盔,干硬耐嚼,内酥外脆,白而泛光,味美香醇。土碱除了和面食用,还可用来洗手、洗衣、去油污等。

沧海桑田,历史变迁。碱蒿子烧制土碱是新湖人传统的、口传心授得以传承的民间技艺,是大自然赠与我们流传几百年的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