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百年传唱,迷糊戏里话春秋

发布时间:2024-07-26 10:51:26 来源:五家渠TV 作者:五家渠TV 阅读量:

眉户又称迷胡曲子清曲,原流传于陕西、山西、甘肃、宁夏等地,大约19世纪中期随陕甘地区的逃荒者和移民流入新疆,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演变,成为深受新疆兵团人民喜爱的一个戏曲剧种,在当地称为迷糊戏,主要流传于兵团五家渠市、芳草湖、新湖、奇台垦区等地。

在当时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环境里,为了排解乡愁,寻找精神寄托,人们在田埂上、水渠旁,在火炉边、土炕上,吹拉弹唱,自娱自乐,经过几代人的传唱、创新,融入了新疆曲子戏和地方少数民族音乐,逐渐形成了如今兵团眉户(迷糊戏)独具的特点。其唱腔具有浓厚的乡土韵味,演唱时以三弦、二胡、笛子、梆子、碰铃、竹板等乐器伴奏。



关于眉户(迷糊戏)的起源有两说,一说它源出陕西的眉县、户县,因地而得名;一说它源出陕西的华阴、华县,因曲调悦耳动听而被称为迷人的戏,简称迷戏,俗称迷胡

眉户(迷糊戏)是在民歌连唱的基础上由地摊说唱逐渐过渡到舞台演出的,它主要有两种表演形式,一种仍保留地摊演唱的曲艺形式,唱本多系折子戏,一唱到底,很少说白;另一种采用舞台演出形式,有白有唱有表演,曲牌的选用比较自由。

眉户(迷糊戏)是特色鲜明的地方戏曲剧种,曲调丰富,流传区域广,在我国戏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眉户(迷糊戏)在兵团民间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有文字记载的词谱很少。文革期间迷糊戏曾一度衰落,改革开放后,兵团民间艺人和退休职工又自发组织演唱,使这个边疆地区的戏曲剧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



狄光照,是兵团第六师芳草湖农场人,作为迷糊戏第五代传人,迷糊戏对他来说,不仅是老祖宗留下的一门手艺,更是一曲余韵悠长的乡愁。

据悉,清道光8(1828),甘肃镇藩县(现民勤县)狄家老二、老三,牵着骆驼,背着羊皮卷子,穿沙漠,走戈壁,一直向西迁徙。两人日行夜宿,大半年后来到呼图壁河下游,终于找到了梦幻一般美丽的家园。兄弟二人白日垦殖筑家,夜晚为了排遣思乡愁绪和郁闷孤寂,常常会唱眉户戏。唱着唱着就迷糊了,就进入了梦乡。狄家后人这样解释迷糊戏的由来。

若干年后,狄家人丁兴旺,老二家养了6个儿子,其中老六迷糊戏唱得最好,并且组成了戏班子,作为职业迷糊戏演员,在芳草湖、新湖、呼图壁、昌吉一带走唱。

先人不在了,烟囱还要冒烟;先人不在了,三弦还要弹奏。狄家先人将延续香火与传承迷糊戏视为同等重要,狄光照至今还保留着爷爷传下来的三弦子。



狄光照说,迷糊戏流传方式为师承先贤,口口相传,所以大都是家族内部传承。据狄氏家谱记载,从狄发富兄弟徒步进疆,家谱序列为:河、发、有、生、春、光、明、宝……已有八代传人,代代传唱迷糊戏。



来源丨兵团文化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