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非遗|新疆曲子戏,天山脚下绽放的戏曲之花
新疆曲子戏俗称“新疆小曲子”,是以陕西眉户、兰州鼓子、青海平弦等戏曲为基础,通过融合新疆各民族的音乐艺术,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戏曲剧种。其代表剧目有《李彦贵卖水》《张良卖布》等。
1959年,新疆曲子戏第一个专业剧团——“新疆曲子剧团”在新疆昌吉州成立,此后,新疆曲子戏成为了新疆特有的地方剧种,同时也成为了国家保护剧种。
2008年,由兵团申报的新疆曲子戏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第六师五家渠市文体广旅局成为新疆曲子戏的保护单位。
丰富的曲调是新疆曲子戏的一大特点,新疆曲子戏在广泛吸收了多种戏剧曲调的同时,还融合了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成分,到今天已发展出三十六大调、七十二小调。风格多样的曲调能够表现出劳动人民丰富的日常生活。
新疆曲子戏的演出形式十分灵活,往往是一人分饰多角。其演出形式分为地摊坐唱和舞台演出两种。
地摊坐唱俗称“清唱”,通常不带表演动作,不受演出场地的限制,无需服装道具,易学易唱,非常适合在群众中普及。
在第六师芳草湖农场,新疆曲子戏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无论在活动室还是文化广场,随处可以听到人们在传唱曲子戏,这种贴近生活的戏曲已成为当地职工群众文化生活的一部分。2019年,芳草湖农场(曲子戏)入选了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
新疆曲子戏自乐班是一种由曲子戏爱好者组成的民间组织,广泛分布在六师的各个团场。自乐班通过吸纳和培养曲子戏爱好者,不断扩大曲子戏在团场的影响力,是传播和发展新疆曲子戏的重要力量。
第六师红旗农场职工杨培才是新疆曲子戏的第四代传承人。为了保护和传承曲子戏,让这项非遗艺术能够以文字和乐谱的形式永久流传,他用三年的时间搜集、整理和挖掘了本戏越调类32处、平调类38个折子和段子,编纂出了《新疆曲子集》。
在悉心搜集整理曲谱的同时,杨培才还和团场职工辛克文一起成立了“新疆曲子戏红旗农场自乐班”,经常带领社员到各个连队演出,不断扩大曲子戏的影响力。
1995年,杨培才和农场职工辛克文一起发起成立了“新疆小曲子戏红旗农场自乐班”,在悉心搜集整理曲谱的同时,他带着小曲子戏班的30多名演员经常到各连队演出,还为邻里的婚庆助兴。他们表演的《张良卖布》《李彦贵卖水》等传统曲目,因曲调婉转动听、表演形象生动最受大家的欢迎和喜爱。
当时,他们每个月都会到连队演出两三场,通常都是骑自行车带上服装和乐器,红旗农场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声音。
杨培才说,人的一生总是有许多美好而牵绊的事情。他的一生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在他的有生之年,他要将新疆小曲子戏很好地保护与传承下去,一代一代源远流长。
曲子戏《红旗赞歌》
来源丨兵团文化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