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故事】五家渠“将军街”
五家渠有条长征街,长征街有一段曾经叫将军街,街上竖立着六师前身部队指挥员的画像。画像里有位将军叫王近山,他是兵团第六师前身新四旅的旅长。
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亮剑》里有个李云龙,李云龙在韩略村打掉了日军的战地参观团,缴获了日军少将服部直臣那把“天皇赐予”的佩剑。
2004年出版的《农六师简史》记载:1943年10月22日,王近山率十六团突破层层包围,绕过城镇和敌据点,到达临汾韩略村一带。据情报得知,大扫荡开始以来临屯公路上每天都有数十辆汽车,从韩略村通过,而鬼子和伪军在碉堡里,很少出来巡逻。韩略村群众基础好,地势险要。村里有一条三四千米的长沟,公路从沟里通过,路两旁是五六米高的陡壁。王近山认为,这是打伏击战的好地方。23日,王近山带连以上干部,化装察看地形,研究作战方案。次日凌晨,部队全部进入设伏阵地。远望公路,隐隐约约有嗡嗡声音,是鬼子的汽车,有10多辆。王近山一声令下,枪弹声一起叫响。首先向敌人后尾汽车开火,顿时大火燃烧起来堵住退路。指战员们在机枪火力掩护下,从两侧陡壁冲下去与日军肉搏拼杀。日军摸不清情况,来不及展开火力,大部分钻进汽车底下躲起来。有十几个日军向四连阵地反冲锋,结果被炸得死的死、伤的伤,缩了回去。四连七班跃出阵地,跳上汽车用机枪扫射:六连战士冲下路沟,夺过战刀与敌拼杀。躲在道沟里的30多个日军向九连扑去,想突围,连长带领全连迎上去,用手榴弹织成了不可逾越的火力网。整个伏击战不足3个小时,八路军出其不意地歼灭了日军这支队伍,而且是冈村宁次从华北抽调军官组成的战地参观团。
兵团六师一〇三团第一任团长赵富昌,是这次战斗的亲历者,当时他任十六团五连连长。
韩略村消灭日军战地参观团这个经典战例,让作家都梁熟悉了王近山将军。于是,在都梁的脑海里,有了这样的画面:在山西一个叫韩略村的地方,八路军的旅长王近山与日军少将服部直臣比剑。于是,一部轰动大江南北的小说和一部热播不衰的电视连续剧诞生了。在《亮剑》中,韩略村伏击战被作为素材直接使用。
好奇的读者和观众在探寻《亮剑》部队的原型,著名作家都梁在寻找《亮剑》部队的今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近山奉命抗美援朝,指挥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他任旅长的新四旅整编六军十七师进军新疆,1953年整编为农六师。
2002年六师党委宣传部在五家渠的长征街上建起了将军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将军们缔造了这支部队,这支部队的后人将永远记住他们,今天的六师五家渠市人民将永远记住他们。
记住他们的还有一个特殊人物,这就是小说《亮剑》的作者、电视连续剧《亮剑》编剧都梁。
2009年8月,都梁来五家渠做客。他说《亮剑》的创作素材,的确取材于农六师前身部队新四旅十六团。因为一个有利条件,使他较为全面了解了新四旅的战史,掌握了大量的口碑和文献资料。史料的准确把握和艺术加工的完美结合,成就他创作了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亮剑》,之后,又成功地改编为电视连续剧。小说和剧中再现了这支英雄部队的战斗历程。主人公李云龙的形象,有新四旅旅长王近山的性格特征和战斗经历。都梁还给师市题词:“肩负三大作用,续写亮剑精神。”
2012年7月,《亮剑》作者都梁再次来到五家渠,参加一〇三团第二届甜瓜文化旅游节。他目睹了这个由当年激战韩略村的十六团五连连长赵富昌创办的军垦农场的惊天巨变,对这里的干部群众“唱响亮剑精神,率先跨越发展”表示由衷的赞叹。同行的还有王近山将军之子王岩。
在五家渠将军街,一幅幅将军的大照片,让王岩热泪盈眶。他在王近山将军的画像前长跪不起。他说:“兵团六师这个部队这么多年还记得这些将军,让我特别感动。我跪的是父亲的照片,跪的是六师五家渠市人民。”
这次在五家渠,都梁和王岩愉快地接受了六师政委、师市党委书记授予的荣誉市民称号。
2014年3月25日,都梁第三次来到五家渠,参观了师市将军纪念馆,并与师市的文史工作者座谈。他说,他正在创作一部以王近山将军传奇人生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一代战将王近山》。五家渠将军街上这位出类拔萃的战将的光辉形象,将直面荧屏。
五家渠市中心有条将军街,它让过往的行人知道了将军与《亮剑》的故事,知道了六师五家渠市光辉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