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故事】五家渠的文化地标
“你就像那一把火
熊熊火焰温暖了我・・・・・・”
这两句歌词,让我想到五家渠文化广场鲜红鲜红的钢构雕塑《火焰》。那熊熊的火苗,是五家渠人心中跳动的、永不熄灭的火焰。
南来北往的人们,只要经过文化广场,第一个映入眼帘的就是那红彤彤的“火焰”,那在蓝天白云之下、万绿环绕之中十分显眼的鲜红。它不是火炬,火炬缺少分量;它不是火苗,火苗没有气势。它是一团熊熊的火焰,跳动在那坚强的支柱上;它是一簇红红的烈火,燃烧在寒冷的冬天;它是心中的火种,这火种来自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来自伟人毛泽东的那句名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火焰》雕塑是六师传统的象征、亮剑精神的象征,寓意红色基因的薪火代代相传;是“亮剑之师、将军之城”的灵魂,也是这灵魂的可视符号。
那红红的火焰啊,是我们的记忆、我们的初心和使命。
看见它,想起六师的历史。“诞生鄂豫皖,成长在川陕;抗日晋冀鲁,浴血保延安;解放大西北,凯歌进天山。屯垦准噶尔,荒漠造花园。”看见它,想起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六师的关怀,想起五家渠70年来的惊天巨变。
这是“文化地标”唤起的城市记忆。
70年前的五家渠谈不上文化地标。戈壁滩上只要有条土渠和几间土块房的地方,便可称作六家渠八家渠甚至五十家渠。
20年前,能称作五家渠地标性建筑的有四处:1954年建的六师机关办公楼、1959年的八一影剧院、1982年的五家渠宾馆(现为人大、政协办公楼)、1985年的将军府酒店。这四处地标,有故事的是将军府酒店,有代表性的是八一影剧院。
建在迎宾路上的将军府酒店,当时称过“王震宾馆”,后改为青湖宾馆。故事得从王震将军说起。
1981年5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常委王震为恢复兵团建制专程来五家渠调研。下午,王老突然对农垦局党委书记王寿臣说;“今天不走了,住在这儿好不好?”看到五家渠新修的房舍、新栽的林带,他觉得这里空气新鲜、环境很好,甚至说离休后要在猛进水库边上盖个小房子养老。当晚,王老就住在农垦局的一间办公室里。一位73岁高龄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一间没有洗漱卫生设施的平房入住,让农垦局的领导忐忑不安。
1984年7月2日,王震将军陪同日本前外相伊东正义率领的民间人士友好代表团到五家渠参观访问。看到荒漠的巨大变化,在猛进水库堤坝上,日中经济协会常任顾问风崎嘉平走到王震面前,深鞠一躬说,我要向您和您的部下表示敬意。将军说,我们国家搞改革开放,欢迎日本朋友来投资办企业。又对旁边的王寿臣说,可以在水库附近盖个接待外国友人的宾馆啊。
“将军要在这里养老”与“接待外国友人的宾馆”两个由头,让六师的领导有了兴建“王震宾馆”的创意。
1985年10月7日下午1点30分,王震将军率领中央代表团,在刚结束自治区成立30周年的庆典活动之后,不顾疲劳又赶到五家渠,考察了解兵团事业的发展和现状。晚上入住青湖宾馆。
王老问六师党委书记王寿臣:“你们盖这个青湖宾馆花了多少钱?用了多长时间?”
“包括设施花了200万元,只用了5个月时间。”王寿臣回答。
王老笑着用手杖连连点着说:“在北京盖一个像样的宾馆要花几千万。”
王老笑着对大家说:“有人说这房子(指青湖宾馆)是给我盖的,那我就以全国残疾人基金会名誉会长的身份,把这房子给我的一位日本朋友池田大作,我问他要500到1000万美元,然后再用这个钱进口纺织设备,用我们的棉花生产出口纺织品,发展我们的轻工产品。大厅两边的博古架,可以放些工艺品和老古董,卖给外国人,赚他们的钱,发展我们的事业。我见到外国朋友就向他们宣传,新疆五家渠是个好地方,那里有一所很好的房子,吃住都方便,欢迎你们去做客,去谈生意,这样才能把我们的经济搞活。”王老说到这里问大家:“你们说是不是这样?”大家说:“是。”
宾馆由当时的自治区设计院总工程师刘禾田设计。刘禾田是1949年随同王震将军进疆的老部下,对将军满怀敬意和爱戴之情。他对宾馆主体结构的设计采用了寿龟造型,取古人“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引以增年”之意,表达他本人及兵团广大军垦儿女祝愿王震将军健康长寿、军垦事业蓬勃发展的美好愿望。
为纪念王震将军与五家渠的深厚感情,2008年青湖宾馆扩建后,改名为将军府酒店。
如今的将军府酒店,院里有将军亲手种植的柳树,绿荫环绕中坐落着王震将军的半身铜像;铜像底座用黑色大理石铸成,正面有邓小平手书“王震将军”。来此的人们总会深情地向将军铜像注目致敬并在此留影。大厅里陈列着王震将军数次视察五家渠的照片:在办公室与领导们面对地图运筹屯垦大业,在田间地头与军垦战士们席地而坐,在农舍与承包农工亲切交谈……这里不仅是酒店,也是青少年们感受军垦文化的地方。
八一影剧院,1959年兴建落成时叫“八一俱乐部”,20世纪70年代末重修后改称八一影剧院。前后三层、中间为容纳千人观看演出的苏式建筑,那时是五家渠高大雄伟的建筑。它的前厅镌刻着毛泽东主席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军十七师整编为农六师的命令,二楼和前三楼是六师的历史和成就殿览馆和师宣传部、师工会办公室以及电视台、广播站,西一、二楼做过教师进修学校、图书馆,东一、二楼做过印刷厂和五家渠报社,后楼做过师部招待所、五家渠垦区法院、检察院。中间的大厅则是人们观看演出和电影的场所,也是师里召开重要会议和英雄模范作报告的地方。1979年在这里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报告,1982年在这里庆祝兵团建制恢复,1997年在这里庆祝香港回归。那些登台亮相的楷模、同台歌舞的发小、第一次牵手看电影的恋人……所有在这里留下过印迹的两代五家渠人,把人生最美好的记忆都定格在八一影剧院。
书法家王可人曾经是八一俱乐部主任,他经常组织团场文艺爱好者开展活动,其中有的文学青年后来还成为兵团著名作家。王可人的书法和国画,深受大家喜爱。俱乐部工作人员孙宗礼创作的套色版画《中华儿女》还获过国际金奖。20世纪80年代改成影剧院后,当时的王寿臣副司令员几乎每天晚饭后都去转转。他也不是看电影,就是随便找个座位坐坐。有次一青年拿着票对王副司令说:“老师傅,这座位是我的”,王副司令一怔,看了看那青年,于是站起来让位,悄然无声地离去。
八一影剧院以其独有的建筑式样和独具的社会政治功能,被称作那个时代五家渠的文化地标,是当之无愧的。
时代在发展。到新千年初五家渠筹划建市时,经历了40年风雨的八一影剧院,老旧了,过时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座具有时代气息的文化广场。
这个位置,是当时五家渠的中心。20世纪80年代,八一影剧院前面还辟有农贸市场、露天舞场(旱冰场),后面还有个丰泽园牛肉面馆,西面南面是鳞次栉比的小商铺,是人流聚集的地方,也是一个十分拥挤和难以拓展的地方。一座新兴的军垦新城将以什么面孔面向世人,是屯垦戍边半个世纪的五家渠人思考的问题。原有的设施场所另迁新址,在这里建设文化广场,成了新城建设者的共识。文化广场的建设,也如拓宽街道、整修公共设施等,理所当然地成为建市时诸多工程中的重要工程。
广场设计方案的选择,征求了广大民众的意见。在9216份意见中,选择采纳了群众支持达69.9%的方案。工程由杭州蓝天园林工程公司设计并施工。修建时,全体市民翘首以盼;建成后,观者扶老携幼人流如潮。
广场分艺术长廊区、嬉水区、旱喷泉区、假山瀑布区四部分。广场中心的主雕塑《火焰》,象征六师三大支柱产业托起其他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不断发展。直径50米的圆形音乐喷泉,千余个喷嘴,在清脆悦耳的音乐声中,像无数条巨龙喷水吐雾,七彩水柱或浓或淡,或高或低,变幻无穷,让人目不暇接。主雕塑与音乐喷泉之间的12根龙柱、6个凤凰球以及广场西侧“花好月圆”雕塑,配以东侧山石跌瀑、鲜花草坪,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充满中华文化元素的园林景观;镶嵌在广场西南侧一手拿镐一手拿枪军垦战士浮雕下的文字,是196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元帅为农六师题词“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广场南面的长征路,树立了六师前身部队将帅的画像,成为闻名遐迩的“将军街”。这些,传承了六师的光荣历史,体现了红色文化之所在,构成了文化地标的内涵,而广场中心的那座造型简洁姿态雄伟的钢构雕塑《火焰》,则是文化地标的LOGO。
广场北面跨过振兴街,与庄重的师机关办公楼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可供集会的广场。2004年1月19日,在这里庆祝五家渠挂牌建市;几代军垦人的梦想成为现实,六师屯垦戍边的历史在这鲜艳的《火焰》雕塑面前翻开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