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六师·新湖农场篇

发布时间:2023-08-25 11:34:05 来源:五家渠TV 作者:五家渠TV 阅读量:

五色丝织为锦,七彩华纹为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以山脉为梭,河流为线,风云织经,诗情绣纬,在7800多平方公里的大地上,镌画着一方锦绣家园。

自东向西、由南至北,从阿尔泰山到天山,从开垦河到玛纳斯河,从青格达湖到千岛湖,从将军戈壁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大自然将佳山胜水、多彩矿藏和丰盛物产毫不吝啬地馈赠给这片大地。

这里

每一寸山水都是风景

每一处风景都有故事

每一个故事都是传奇

岁月更迭,沧海桑田,这片大地的内在始终如一;气象万千,日新月异,这片土地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始终如一;天华物阜、地毓人杰,一代接续一代,耕耘始终如一。


新湖农场,六师最大的植棉团场,占地面积985平方公里,拥有64万亩新疆优质棉田,新湖农场曾经引领的一场“白色革命”改写了新疆的植棉史。

这段骄傲的历史由一张军令状开篇布局。1981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常委的王震将军在新疆视察时,新湖农场的经营状况让将军痛心疾首,作为全国五大国营农场之一,农场建场18年,亏损18年。如何让农场打一场翻身仗,王震将军和新湖农场的指战员们签订了一份军令状,推广地膜植棉技术,单产争取75千克以上。这是新湖农场的第一个农业生产军令状,虽然不足百字,却字字千钧,它承载着将军的重托,考验着农场人的决心意志,更擘画着新疆天山南北的振兴蓝图。




新湖农场地处准噶尔盆地南缘,南望天山、北枕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和新疆大多数地区一样,干旱缺水、昼夜温差大。过去采用传统陆地植棉技术,靠天吃饭,广种薄收,棉花单产不足30千克。新湖农场遇到的困难也是整个新疆急需突破的瓶颈。

签订军令状后,新湖农场人作为新疆地膜植棉的排头兵,苦战一年,用一串惊喜的数字向王震将军报告了他们胜利的喜讯。地膜植棉平均亩产皮棉90千克,全场增收1020万元,从此,地膜植棉被称为“白色革命”在天山南北掀起丰收的银色浪潮。

地膜植棉改变了棉花的生长环境,其保墒、增温、提高肥水利用率的突出作用,突破了北纬44度以北不宜植棉的禁区,这场变革让中国棉花生产区域重心由黄河流域向新疆转移。今天,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的总产量的87.%,占世界总量的五分之一。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



强者,遇千磨而不屈,搏百难而遂志。在历史的千回百转里,生活在新湖农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总是以强者的姿态,赢得荣光和骄傲。

4000多年前,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类,与种种灾害苦苦抗争,把文明的足迹拓印在岁月的记忆里。2000多年前,西汉在这里安得猛士兮,唱响大风歌,开疆拓土,融合各民族建立大一统中央政权。1300多年前,大唐的清海军在这里设乌宰守捉军事重镇,屯田平乱,护卫着丝绸之路新北道上贸易的往来和文明的交流。300多年前,清乾隆在这里设哈齐克卡伦,驻兵屯守丝路要隘。同治年间,天山南北陷入外寇之手,惨遭战乱蹂躏的新湖地区百姓,修筑起攀安堡等五座城堡,形成稳固的军事战略据点,组成民团,耕种自卫,钳制叛匪,抗击阿古柏外侵敌寇。




1963年,担负着“南粮北调“历史使命的新湖总场成立后,新湖人修水利、造良田,他们把荒漠戈壁改造成沃野千里绿,平畴万木春,他们用汗水浇灌出丰收,用耕耘实现政治诺言,用智慧和意志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建起了一个现代化的军垦城镇。

 “迭嶂青云放晓晴,几点玫瑰衬绿琼”, 今天,这座军垦新城包揽了国家级生态乡镇、特色景观名镇、国家优质棉花生产基地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团场……一个个金字招牌的背后,是担当与实干的收获、是勤奋与开拓的自豪,只要心里有火,眼里有光,梦想终将实现,骄傲仍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