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 高标准农田里的“新质生产力”
春生夏长,农为行先。初夏时节,在共青团农场五家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已是绿意盎然,齐整的棉苗,绿色画卷充分展现现代农业生态之美。与往年不同,今年共青团农场的农田迎来了许多“新伙伴”,满身的“智慧”技能,悉心呵护着棉苗的茁壮成长。
据共青团农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周国柱介绍:“这套设备是小型气象监测站,传感器对光照、温湿度、风速风向等气象要素进行实时监测,我们通过手机APP可以看到针对特定作物提供气象预警,及时掌握气象参数,适时种植、管理农田,为作物生育期各项管理措施提供重要的农情信息”。
据了解,本次项目中包含田间四情设备(土壤墒情设备,环境气象站,虫情监测站,苗情观察站),以及水肥一体田间自动化灌溉系统,数字农业综合管理系统包含智慧灌溉模块,精准气象服务模块,苗情分析模块,虫情分析模块,智慧大田模块等,通过移动自研的智能水肥控制系统,实现真正的匀水匀肥,小地块单独施肥灌溉的能力,通过数字农业系统的采用,最终达成增产10%,节水30%,节肥10%,节省人工50%的水平。
第六师五家渠市中国移动公司总经理张培说:“我们这次做的系统是利用多种类型的传感器,自动化控制设备,多功能采集节点以及无线网组网系列等设备,组建的农业智能化生产与监测的系统,为棉田提供了种植管理的依据,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管理,也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实现农业生产节水节肥省人工,棉田增产的目标。”
新疆准噶尔棉麻有限公司今年试种了820亩实验田,新疆准噶尔棉麻有限公司共青团分公司经理曹庆峰说:“以前的种植户经常往田里跑,现在有了这些信息化设备,通过数据大屏,就能快速了解棉花的生长情况,除虫、施肥等都会及时提醒,省了很多事情。通过智能灌溉系统在我们这820亩实验地的应用,从出苗、水浇灌一直到施肥过程中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便利,人员不用经常在地里面巡视,智能操作在地头可以操控到田间里面的阀门,应用智能灌溉系统之后,我一个人管理820亩地也感觉很轻松。”
共青团农场试验田的高效管理,得益于高标准农田信息化监测监管平台,通过建设“一张图”“一应用”和“一个端”,全程记录农作物生长过程,实现农田四情(灾情、苗情、虫情、墒情)监管,为农作物高产稳产打下良好基础,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
智慧农业系统的应用,能实现每亩多增收70元,最终实现职工增收团场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