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垦路街道司法所开展民间借贷普法微课堂
(通讯员 王涛)“借条写成‘今借到’和‘今借’差一个字,法律效力竟大不同!”5月13日,在军垦北路社区民法典宣传月活动现场,司法所干警通过“找茬游戏+案例辨析+模板教学”的创新形式,为居民揭开规范书写借条的法治密码。
互动教学:火眼金睛找漏洞
“阿姨,您来说说这张借条埋着哪些雷?”面对司法所干警展示的“今借到王某某人民币伍拾万元整”问题借条,现场居民纷纷举手:“没写身份证号”!“没有捺手印”!互动中干警顺势引出《民法典》第668条关于借款合同形式要件的规定,结合辖区居民张某因未载明还款日期导致20年时效风险的案例,强调借条书写“书面化、要素全”的重要性。
案例解剖:要素拆解明规范
司法所干警标红批注“法官眼中的‘完美’借条”,逐项拆解13个要素:“借款人身份证号防‘张冠李戴’,资金交付方式要注明银行转账,逾期利息不能超过LPR四倍…”听到“微信聊天记录可作为补充证据”时,开小卖部的刘姐连忙拍下课件:“上次邻居借钱没打条,这回知道怎么补救了!”
实战演练:三分钟速成应急条
“紧急情况只需抓住五个关键点!”干警现场演示“极简借条”写作:用“今借到”替代“借”,金额同时大写小写,落款按手印配合签字…。居民们两两结对实操,司法所特制的《借条书写自查表》在手中传阅。刚经历借贷纠纷的赵大姐边记笔记边说:“上次就是吃了没写利息计算的亏,这堂课真是及时雨!”
活动尾声,工作人员送上“法治三件套”——印有咨询二维码的湿纸巾、要素填空式借条模板、民法典漫画手册。提着“法治三件套”礼品袋的赵大爷笑道:“原来法律条文和咱的荷包安危贴得这么近,这堂课值两斤排骨钱!”军垦路街道司法所所长李燕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创新“场景化普法”模式,让民法典真正成为群众生活的“护身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