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热爱 所以执着
作为一名记者,在每次的采访中,我更多将镜头对准基层一线的人物和故事。不管是用文字报道师市团场综合配套改革以来,团场职工群众生活的变化,用照片记录北塔山牧场职工的生活变迁,还是用连环画讲述全国卫生计生系统“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常洪波夫妇的故事……这些人物和事件带给我更多的是力量,这些力量激励着我,在新闻采访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2012年,师市举全师之力支援北塔山牧场发展,从此,拉开了牧场面貌大变化、牧民生活大改善的序幕。
9年里,我多次走进北塔山牧场,循着牧场人的足迹,深入山沟边境,走进牧民的生活,去记录他们的点点滴滴,去聆听他们无怨无悔奉献的感人故事,去感受他们扎根边境、顽强拼搏的精神。
北塔山牧场,哈萨克语意为“牺牲自己的地方”。“我们那里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有山没有树、有沟没有水、有地不长草、风吹石头跑。这四句话,是对牧场恶劣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如今的北塔山牧场已经变了样。”在采访中,牧场职工阿力马西汗·阿布拉依告诉我。
最让牧民高兴的是,他们从居无定所的毡房和低矮的土坯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这曾经是几代人向往的城市生活。供热供水、电力电信、医疗教育,一批批民生工程先后投入使用,曾经低矮破旧的房屋没有了踪影,一个具有别样风情的边陲小镇已从蓝图变为现实。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采访牧场职工扎克西·合力西拜,说到牧场的变化时,她激动地落泪了。“2013年10月,北塔山牧场架通了高压电线,结束了建场60多年没有长明灯的历史;出场公路、通连公路全部实现柏油化,开通了通往五家渠的客运班车,结束了牧场不通班车的历史;铺设了输水管道,建设一座引泉池和高水位水池,实现职工群众人饮水全覆盖,结束了牧场职工群众喝涝坝水的历史……现在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是旧貌换新颜了。”扎克西·合力西拜的言语中透露着难以掩饰的喜悦与自豪。
“我2008年退休,那时候还有没有通高压电,更没有楼房,这辈子能住上楼房,我真的知足了。”牧场退休教师胡马尔汗·阿布都拉感慨地说,“2014年,牧场修建的保障性住房竣工,我申请了一套,除去补贴款和房屋征收补偿款,只花了2万多元就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
“这辈子在牧场能住上楼房,我打心眼里感谢党的好政策。”胡马尔汗·阿布都拉动情地说。
近年来,师市在资金、项目、人才等多领域向牧场倾斜,牧场面貌和牧民生活发生了质的改变。
哈提帕西·图鲁斯别克2011年考上了新疆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原本不打算回牧场工作。可毕业后回到家乡,发现牧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哈提帕西·图鲁斯别克说:“没想到短短几年时间,家乡变化得这么快,我决定留在牧场工作。现在看来,当时的选择是正确的,牧场的生活并不比别的地方差。”
提及牧场的新变化,退休干部艾吾特力甫·恰依特肯如数家珍:“现在路通了、架桥了、电通了、手机有信号,白天可以看电视,晚上出行有路灯,私家车也有了……我们的日子已经赶上城里人了。”
北塔山牧场牧民在阳光的照耀和春风的吹拂下,享受着现代化的美好生活,我用镜头记录着牧场的变化,诉说着新时期牧场职工的新生活。
作为师市传媒中心的一名记者,一个可以与38万师市人民脉搏一起跳动的记者,我有幸见证了师市近年来蓬勃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也有幸成为桥梁、成为纽带,为这方热土上的群众鼓与呼……我用笔记录下了这座军垦新城发生着的每一点变化,用心感受着“和谐师市”所奏出的每一篇动人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