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龄银智双助力 五老五力促和谐 ——奇台垦区司法局“五老调解队”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通讯员 李思旗)近年来,奇台垦区司法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退休老干部、老职工、老党员、老军人、老书记“退岗不褪色,银发再生辉”,积极参与普法宣传活动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并组建“五老调解队”,打造其成为基层法治宣传的“活教材”、矛盾化解的“减压阀”、民生服务的“连心桥”,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枫桥精神。
老干部当好“普法先锋” 传法治薪火
六运湖农场连队退休书记赵叔活跃在农场的田间地头,在社区广场开设“板凳课堂”,结合自身经历,用通俗语言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累计参与普法活动10余场次,覆盖群众1200余人次。“赵书记,我们以前也是您连队的职工,我们有问题又来找您了....”“您在广场上开展法律宣传过,我们都记得您...”现在的农场,无论是赵书记以前认识的群众还是不认识的职工,无论是年纪大的叔叔阿姨,又或是年轻人,现在都认识了这个热心肠、讲道理、做好事的赵叔。
老职工化身“调解能手” 化矛盾于邻
扎根土墩子农场数十年的老职工王姨发挥“人熟、地熟、事熟”优势,主动介入邻里纠纷的调解。这些年,王姨帮助专职人民调解员成功化解20余起婚姻、邻里纠纷。每次参与调解,总是能提出贴合当事人实际的解决方案,既维护了群众利益,又保住了乡邻情谊。“王姐办事公道,我们服气!”当事人李大姐竖起大拇指。“王姐,自从你上楼帮忙调解楼栋居民噪音大的问题后,这段时间楼上的噪音果然小了很多,多亏你了!”今年以来,王姨已参与调解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等案件8件,涉及金额50余万元。
老党员筑牢“红色防线” 守和谐阵地
老党员陈奶奶年幼时随父母来到新疆,从此便在奇台农场新奇社区扎下了根,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在了讲台上。退休后的她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在司法所和社区的号召下,积极投身于普法工作和纠纷调解,她创新“红色调解法”,将“党员承诺制”融入纠纷化解,带动10余名老党员成立“党员调解先锋队”,成功劝阻3起群体性事件苗头。“党员身份就是责任,我虽然是内地人,但我愿意留在这儿继续发挥余热,为乡亲们守好‘和谐门’,我们义不容辞!”陈奶奶坚定地说。
老军人打造“巾帼调解” 解牧民难题
曾服役于新疆某部的老军人阿某,退休后在北塔山牧场定居,她发挥雷厉风行作风,牵头建立牧场维权联动机制。针对辖区牧民群众家庭矛盾、涉法涉诉问题,为了更好进行调解和矛盾纠纷排查,她主动加入北塔山牧场司法所的“戍边古丽调解室”,通过讲述军旅故事唤醒职工群众的责任意识,先后解决15起离婚纠纷和牧民邻里纠纷,被群众们亲切地称之为“阿姐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也是一名退役军人,我将用‘永不褪色的古丽调解员’精神扎根基层,服务好连队的牧民群众。”连队书记说。
老书记搭建“连心桥梁” 暖民心促共治
曾任110社区书记的胡姨,发挥老书记的引领优势,在退休之后,她将“干部三问”用到普法宣传和调解纠纷中,促成8户职工群众达成土地流转协议,实现“调解一案、教育一片”。“这是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我们在生活中很需要的,你们得仔细听我们司法所的同志讲。”“你们是一起生活了二十几年的夫妻了,当时你们在连队结婚的时候还来找过我开证明,现在为什么会闹到离婚的地步呢,还是得互相理解、好好沟通......”在普法宣传的现场,在调解纠纷的现场,在职工群众家中,都有这位退休老书记的身影,胡书记用身体力行为110社区的职工群众搭建起“连心桥梁”,共促和谐社区。
奇台垦区司法局通过整合“五老”资源,打造“五老调解队”品牌,累计节约司法成本超100余万元,为构建平安师市、法治师市贡献了“银发”力量,营造了崇尚法律、遵守法律、捍卫法律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