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记忆:那个年代的火热夏收场景

发布时间:2024-10-30 16:10:08 来源:五家渠市政府 作者:六师宣传 阅读量:

在143团9连的一农家大院里,一座由旅美归国华侨陈宇奇博士创建的军垦二代博物馆。进入该馆,映入眼帘的是链轨式拖拉机、解放牌汽车、石磨等等,一件件承载着一代人记忆的老物件,静静地躺在这座农家大院里。陈列的镰刀和胶轮马车,唤起了我儿时的记忆,将我带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难忘的火热夏收场景。 

我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芳草湖农场的一个偏远连队。那时大型拖拉机等农机具已基本普及到每个连队,干部职工早就告别了人工拉犁耕地,但是春季的田管,特别是“三夏”“三秋”生产仍需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进行劳动大会战。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里我要着重说说当时“三夏”生产中的夏收大会战。

那时,牵引式康拜因(收割机)尚未广泛普及,大部分小麦还得依靠人工收获。当时农场种植的小麦面积都很大,加之熟透了的小麦最怕雨淋,故需在较短的时间里将其抢收回来。为此,“三夏”前夕,农场发出号召,要求全场总动员,男女老少齐上阵,全面完成“三夏”任务。收割小麦时,由于麦芒扎人,大家要穿上长袖衣服,这样用不了多久,衣服就会被汗水湿透。但为了抢时间,大家战高温、斗酷暑,早出晚归、吃在田间、虎口夺粮,其劳动强度可想而知。

当时夏收的场景很是壮观,田间地头到处悬挂着鼓劲的横幅、彩旗,劳动竞赛场面热火朝天,团场广播站也搬到了夏收现场,现场播放鼓舞干劲的革命歌曲,还穿插播放着夏收战报、高工效名单和好人好事,连队的卫生员也背着药箱,一面参加夏收,一面临时救治受伤的职工。人们之所以拼命地抢收小麦,力争颗粒归仓,是因为大家知道粮食的珍贵,舍不得浪费一粒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