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记忆:那个年代的火热夏收场景

发布时间:2024-10-30 16:10:08 来源:五家渠市政府 作者:六师宣传 阅读量:

在143团9连的一农家大院里,一座由旅美归国华侨陈宇奇博士创建的军垦二代博物馆。进入该馆,映入眼帘的是链轨式拖拉机、解放牌汽车、石磨等等,一件件承载着一代人记忆的老物件,静静地躺在这座农家大院里。陈列的镰刀和胶轮马车,唤起了我儿时的记忆,将我带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难忘的火热夏收场景。 

我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芳草湖农场的一个偏远连队。那时大型拖拉机等农机具已基本普及到每个连队,干部职工早就告别了人工拉犁耕地,但是春季的田管,特别是“三夏”“三秋”生产仍需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进行劳动大会战。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里我要着重说说当时“三夏”生产中的夏收大会战。

那时,牵引式康拜因(收割机)尚未广泛普及,大部分小麦还得依靠人工收获。当时农场种植的小麦面积都很大,加之熟透了的小麦最怕雨淋,故需在较短的时间里将其抢收回来。为此,“三夏”前夕,农场发出号召,要求全场总动员,男女老少齐上阵,全面完成“三夏”任务。收割小麦时,由于麦芒扎人,大家要穿上长袖衣服,这样用不了多久,衣服就会被汗水湿透。但为了抢时间,大家战高温、斗酷暑,早出晚归、吃在田间、虎口夺粮,其劳动强度可想而知。

当时夏收的场景很是壮观,田间地头到处悬挂着鼓劲的横幅、彩旗,劳动竞赛场面热火朝天,团场广播站也搬到了夏收现场,现场播放鼓舞干劲的革命歌曲,还穿插播放着夏收战报、高工效名单和好人好事,连队的卫生员也背着药箱,一面参加夏收,一面临时救治受伤的职工。人们之所以拼命地抢收小麦,力争颗粒归仓,是因为大家知道粮食的珍贵,舍不得浪费一粒粮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小麦一镰刀一镰刀地从地里收割下来,还要运到打麦场上,然后打场、扬场、装袋入库。那么,收割后的小麦是如何运到打麦场的?公粮是靠什么运输工具缴售的?当然依靠连队的胶轮马车了。

胶轮马车分两种,一种是三匹马拉的大车(居中者驾车,俗称辕马、两边各套一匹,俗称梢马);另一种是一匹马拉的小型胶轮车。胶轮大车的主要作用就是拉柴火、运农资、送农家肥、拉运收获的小麦等粮食作物、作物秸秆、缴售公粮等。特别是缴售公粮时,一辆辆重载的胶轮大车,无论是辕马还是梢马,其头上都别着一朵大红花,拉着满载公粮的大车,行进在通往粮站的大道上。赶车者犹如电影《青松岭》中的车把式一样,扬鞭催马运粮忙。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小型胶轮车的作用就更大了,农忙时的作用是往田间地头运送开水和饭菜、生产物资等。农闲时它便成了职工们的香饽饽:成为职工们的公共用车。向连队申请用车,主要条件允许,一般都会得到满足,车把式套上马车,载着大家或是到团部看病就医、或是几家人凑在一起赶集、或是到其他连队探亲,甚至有的新郎官还用其到新娘家娶亲......。

1970年夏,一对来农场支边的天津知识青年,结婚时就用的那辆被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胶轮马车。为此,连队宣传员还写了一篇广播稿投往农场广播站,被广播站作为支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婚事新事新办,立志扎根边疆的典型人物进行播出,在农场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如今,50多年过去了,“夏收”完全被现代化的联合收割机取而代之,职工们卖粮基本上用的是自家机动运输车辆,马拉胶轮大车早就退出了历史舞台。不仅如此,现代化的高新农业技术已在各团场广泛应用,农业生产从播种、田间管理再到收获,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用职工们的话说,我们赶上了好时代,现在大家都富了起来、过上了幸福生活,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兵团实践的深入推进,相信我们的幸福之路将会越走越宽广!(张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