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背后的故事 | 一面锦旗 几许往事
岁月是一条绵长的河,流水潺潺,暖流汩汩。
秋日的午后,阳光温暖热烈地照耀着每个角落,宁静祥和。走进师市军垦博物馆,一件件被岁月磨去光泽的文物,一幅幅被时光褪去颜色的照片,穿越时空,无声诉说着那些应该被永远铭记的故事。
在一面紫色的锦旗前,我们停下了脚步。工作人员尹静静告诉我们,这是“镇馆之宝”。
这面锦旗上写着“爆破英雄连”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军十七师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数百位指战员的名字,这面锦旗凝结了无数革命先辈的鲜血。
在淡黄色的灯光下,这面记满烈士姓名的紫色锦旗散出微光。
故事发生在1949年8月,解放兰州战役打响了,十七师主攻皋兰山的主峰营盘岭。
皋兰山是兰州的天然屏障,营盘岭是皋兰山的主峰。从山顶有一条公路直通市内,它既能为兰州的南大门把关,又可用火力控制全城。不夺取营盘岭,谈不上解放兰州。
1949年8月21日拂晓,十七师五十团一营在炮火掩护下向营盘岭发起进攻。战士们几次冲到峭壁下,都遭到敌人密集的炮火袭击。激战一天,部队伤亡很大,师部传令暂停攻击。
岭上的守敌是国民党的王牌军248师。营盘岭筑有坚固的工事,满山都是明碉暗堡,暗堡里配备有轻重机枪,外壕里布有迫击炮,主阵地从上到下切削了3道高达9米的环形峭壁,垂直而光滑,根本无法攀登;峭壁上挖有壕沟,里面布满了铁丝网和炸弹。
在这样坚固的工事下,十七师五十团先后组织了20多个爆破小组,排雷3000多个,死伤将士1000多位,都没能攻上敌人的暗堡。漫山遍野依然是硝烟弥漫、火光冲天,枪炮声、厮杀声惊天动地。
1949年8月25日清晨,部队发起总攻。霎时间,皋兰山下炮声隆隆,火光冲天。各连战士在炮火掩护下迅速冲到第一道峭壁下,敌人的子弹像暴雨一样倾泻下来,挡住了爆破组。一阵又一阵的炮击,一次又一次的冲锋,爆破组都没能冲上去,部队完全暴露在敌人火力网下,战士伤亡严重。
十七师五十团三营七连的指导员曹德荣主动请战,带领5个爆破组,要去炸敌人的暗堡。他迎着敌人的枪林弹雨,不顾身体多处受伤,毅然滚到敌军的暗堡下,把25公斤重的炸药包贴紧峭壁,慢慢往上推,一直推到高过头顶,右手抵住炸药包,左手猛地拉开导火索。只见火花嘶嘶地闪耀,炙烤着每位战士的心。战士们都大声呼唤着:“指导员,快跑开!”然而,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减少战友的伤亡,曹德荣纹丝不动,紧紧托举着炸药包,直到“轰隆”一声巨响,峭壁同敌人的暗堡飞上了天。一道又一道的防线被突破了,欢呼声响彻山谷,战士们将胜利的红旗插上了营盘岭,曹德荣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打开了通往兰州的道路。
兰州解放后,曹德荣被追认为“特级爆破英雄”,他所在的五十团七连被授予“营盘山爆破英雄连”称号。在这场攻坚战斗中,十七师指战员死伤1235人。